35 歲是人生分水嶺——35 歲以後想轉職,可能沒公司要你;想生小孩變得很吃力;自由了幾十年,單身的人更懶得嫁娶;沒買房子難免感到壓力;爬樓梯開始喘到不行。最可怕的是,工作應該滿10 年了,但存款數字卻可能讓人感到同情。

35 歲的各種難題,也許都有補救之道,但是只有財富沒辦法走捷徑。調查了周遭朋友一輪,希望什麼時候擁有財富自由,不再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答案普遍落在50 ∼ 55 歲。我們知道,投資需要一段時間的複利累積,如果是個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想要達到所謂的財富自由,至少要花上15 ∼20年。

所以,答案很明顯。35歲之後,生理上的優勢開始往下降,心理上的壓力卻開始往上增加,時間更是現實的提醒:只剩20 年了,如果不把握最後時機好好學投資,想要在55 歲時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希望妥善照顧家人,隨心所欲享受人生,根本不可能。



「35歲前後我遇到兩件大事,一件是非自願,一件是自願的。」34歲時,王文華摯愛的父親過世,對他打擊甚深,導致在37歲那年,決定辭去MTV台總經理一職,重新過人生。

「我從未想過父親會這樣離我而去,讓我思考,我該重新定位人生的優先順序,過去總是工作優先,卻沒有時間陪伴親人。」王文華知道要以家人為重,但工作依舊忙碌,終於他決定當個「開除自己的總經理」,37歲時離開了MTV台。

「人在35歲前,自己有意識的選擇非常少,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爬上去。我認為到了35歲,才是真正能辨識出社會上什麼價值觀適合自己,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刻。」王文華深感35歲是轉折點,從這一刻起,他要為自己而活。

知名理財專家阮慕驊,35歲時已是中央社的中階主管,工作與生活都很愜意,但是他發覺,領一份薪水,交了房貸、學費、生活費後,幾乎成為月光族,「我生活並不奢華,竟然也存不到錢,長久下去,退休日子堪慮!」想要改變生活的慾望,一直在他心中燃燒著。

蟄伏2年,阮慕驊離開中央社。沒有了穩定收入,似乎隱藏著許多的冒險。但是,他擁有理財的專業知識,因此積極寫書、辦活動、上節目、當電台主持人,每一條路都去嘗試學習,在多方努力下,每一個新的工作型態都漸漸獲得認同,現在他已是知名理財專家與名嘴,收入更不可同日而語。35歲時轉換跑道的決定,讓他的路更寬廣。


曾經是《Smart智富月刊》創辦人,現在是《Money錢》雜誌發行人的童再興,一直是雜誌界的傳奇人物。35歲那年,童再興在中時報系已經高升至《投資情報周刊》總編輯和經研室副主任,薪資待遇相當優渥。但他卻在那一年答應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的邀約,轉戰擔任商周總編輯。

「當時很多報社同業,都有著『樹大好乘涼,何必冒風險』的心態,但是我覺得想要闖一闖,接受挑戰。等進了商周,才知道商周當時還有跑3點半的困擾。」童再興笑說,他花了2年的時間,讓商周轉虧為盈,還吸引雙鶴集團願意用1股25元買下商周,「對我個人和商周而言,都算是一個轉捩點。」

也因為在35歲時大膽離開報社,童再興才能成為國內優質理財月刊的先行者,並數次創下多本雜誌的出版傳奇,讓他的人生大不同。


10多年前,蕭碧燕還是證期局的公務人員,35歲那年,政府開放投信業務,她便轉職到國內投信公司工作。現在已是基金達人的她毫不諱言,35歲時她還不會理財。

也許是碰巧,當年在朋友介紹下,蕭碧燕曾以3萬元單筆買了1檔國內股票型基金,沒想到1個月獲利達30%,這是她第1次嚐到基金投資的甜美果實,也從此走上她的「基金致富」之路。

她發現身邊有許多同仁會建議客戶:「有賺就賣掉,沒有賺就擺著。」她覺得這種汰強留弱的單筆基金投資策略,似乎藏著什麼問題,因此認真學習研究,發現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不該停扣,但應適時找買點停利賣出,這才是最穩當的投資策略。

蕭碧燕到投信投顧公會任職後,幾年來已經舉辦過1千場講座,推廣投資基金的正確觀念。35歲才學投資的她,現在已經是國內的「基金教母」。她笑說,學習理財,35歲絕不嫌晚。


33歲那年,林寶珠才剛把第1次創業欠下的500萬債務還清,財富重新歸零。當時她聽說「證券分析師執照」很值錢,於是就專心準備,結果一考就中,靠著這張值錢的證照進入外商投顧公司,負責代理基金業務。

累積了相關經驗與專業後,35歲那年,林寶珠決定捲土重來,第2次創業。「當時我編制了一張簡單明瞭的5年期收入與費用預估表,然後把股東找來,只花了20分鐘講述我創業的想法,結果大家同意入股,先鋒投顧就這樣成立了。」

雖然第1年就燒光了2000萬元,同時還得面對業界的不實指控與打擊,但林寶珠憑著專業與誠信贏得客戶青睞,終於讓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年年成長,穩定獲利。


「35歲那年,我做了什麼……」在經過長長的思考後,星星王子忽然冒出:「對了,那一年,我離婚了!」讓人嚇了一跳。但是他說,能夠勇敢面對婚姻已經難維持的事實,有很大的意義,即使當時他自認處理得並不好。之後他遇到對的人,有了幸福的第2段婚姻。

同樣在35歲時,星星王子處理完婚姻,也思考自己的事業。「星座命理界裡我最早出來,但是當紅的卻不是我。離婚對我的事業也是衝擊,很多人會說,『你自己怎麼沒算到?』從此我在事業上變得很積極,很想讓人生翻盤、重新開始。」

於是他開始不計酬勞的寫專欄、主持廣播、上節目,效果雖然沒有馬上顯現,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面對、接受人生中的逆境與挑戰。​  


帶點香港口音的何淑懿,掌管超過千億台幣的資金,是少數的中國基金女性經理人。在競爭激烈的金融業,你很難想像,10年前她只是一個認為「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沒有任何危機感的小研究員。

何淑懿35歲時,恰好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沒想到這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飯碗不保的憂慮,」說話急又快的何淑懿看到許多白領失業、房子被拍賣,心中震撼不已,自此開始,她在工作及投資觀念上都具備了危機感,而且時時想好退路。

從香港回歸中國後,何淑懿就明白機會在中國,她放棄外派泰國機會,努力學習說中文,先後進保險及資產管理公司磨練,從小研究員晉升到管理千億資產的經理人;也因為有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這回在金融海嘯來臨前,她已降低負債及投資轉為保守,順利度過景氣低潮。



35歲那年,甯正宇工作滿10年,正好符合考政大EMBA資格。理工背景的他,一直希望能補強財經領域的學歷,於是報考國際貿易組,人生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刻意避開金融組,選擇國際貿易組,因為想認識更多不同產業界的人。」他跟幾位同學感情特別好,像是國光生技發言人高聖凱、亞泥財務長吳玲綾、上緯營運長林雍堯,這些好友讓他更了解產業生態,有時要拜訪公司,也靠同學們安排。

甯正宇不諱言,當人脈更寬廣時,總有一天可以派上用場。譬如最近新流感疫苗鬧得沸沸揚揚,甯正宇在請教過高聖凱後,決定不讓寶貝女兒打,「別想太多,是因為我女兒已經有點感冒,高聖凱提醒我,疫苗是要健康時才能打,這個觀念很重要喔!」


小彤曾是最受歡迎的兩性議題作家,33歲時寫了生平第1本書《情人看招》,一上市就入榜前10大暢銷書,最紅時期在電視台晚間黃金時段有6、7個節目(主持、當來賓),名利雙收。但她並未沖昏頭,總覺得藝人般的生活不紮實,35歲那年,決定推掉大部分通告,去念銘傳EMBA,同時創立醫療公關公司。

小彤上課非常認真,把學到的跟自己的事業經營管理相互印證,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很快就成為國內醫療公關業的第一把交椅。而更大的收獲,則是將EMBA老師變成了自己的老公。

原本抱獨身主義的她,因35歲做的決策,如今擁有一個愛她的老公,以及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事業亦蒸蒸日上,去年還新開了一家醫療美容診所。內心的滿足與幸福感,遠超過當年趕通告的日子。



劉凱平當年歸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花旗銀行,一開始連支票如何交換都「莫宰羊」,但認真工作3年後,在20多個「同梯」中,第一個升上經理。由於不想一輩子做數豆子的人(bean counter,意指會計財務人員),他接著跳槽到美商嬌生公司擔任產品經理。

36歲時,劉凱平正逢台灣政府開始推動一系列的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政策,「承蒙以前花旗諸多長官與好友的盛情邀約,我決定和大家拉幫結派,下海成立證券相關機構。」

劉凱平先後擔任過元富投顧總經理、元富證券副總經理、元富投信總經理,「投資銀行所需要的業務執照全部到位,算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他強調,之所以能因緣際會,都是長官朋友的信賴、大環境允許與上天恩賜,並非是自己能幹。

 

 
  1. 首頁
  2. 輕理財

晉身富豪的最後機會:35歲學投資

An awesome picture



35 歲是人生分水嶺——35 歲以後想轉職,可能沒公司要你;想生小孩變得很吃力;自由了幾十年,單身的人更懶得嫁娶;沒買房子難免感到壓力;爬樓梯開始喘到不行。最可怕的是,工作應該滿10 年了,但存款數字卻可能讓人感到同情。

35 歲的各種難題,也許都有補救之道,但是只有財富沒辦法走捷徑。調查了周遭朋友一輪,希望什麼時候擁有財富自由,不再被工作壓得喘不過氣來?答案普遍落在50 ∼ 55 歲。我們知道,投資需要一段時間的複利累積,如果是個收入一般的上班族,想要達到所謂的財富自由,至少要花上15 ∼20年。

所以,答案很明顯。35歲之後,生理上的優勢開始往下降,心理上的壓力卻開始往上增加,時間更是現實的提醒:只剩20 年了,如果不把握最後時機好好學投資,想要在55 歲時到處遊山玩水,或是希望妥善照顧家人,隨心所欲享受人生,根本不可能。



「35歲前後我遇到兩件大事,一件是非自願,一件是自願的。」34歲時,王文華摯愛的父親過世,對他打擊甚深,導致在37歲那年,決定辭去MTV台總經理一職,重新過人生。

「我從未想過父親會這樣離我而去,讓我思考,我該重新定位人生的優先順序,過去總是工作優先,卻沒有時間陪伴親人。」王文華知道要以家人為重,但工作依舊忙碌,終於他決定當個「開除自己的總經理」,37歲時離開了MTV台。

「人在35歲前,自己有意識的選擇非常少,都是從基層一步一步爬上去。我認為到了35歲,才是真正能辨識出社會上什麼價值觀適合自己,自己做出選擇的時刻。」王文華深感35歲是轉折點,從這一刻起,他要為自己而活。

知名理財專家阮慕驊,35歲時已是中央社的中階主管,工作與生活都很愜意,但是他發覺,領一份薪水,交了房貸、學費、生活費後,幾乎成為月光族,「我生活並不奢華,竟然也存不到錢,長久下去,退休日子堪慮!」想要改變生活的慾望,一直在他心中燃燒著。

蟄伏2年,阮慕驊離開中央社。沒有了穩定收入,似乎隱藏著許多的冒險。但是,他擁有理財的專業知識,因此積極寫書、辦活動、上節目、當電台主持人,每一條路都去嘗試學習,在多方努力下,每一個新的工作型態都漸漸獲得認同,現在他已是知名理財專家與名嘴,收入更不可同日而語。35歲時轉換跑道的決定,讓他的路更寬廣。


曾經是《Smart智富月刊》創辦人,現在是《Money錢》雜誌發行人的童再興,一直是雜誌界的傳奇人物。35歲那年,童再興在中時報系已經高升至《投資情報周刊》總編輯和經研室副主任,薪資待遇相當優渥。但他卻在那一年答應商業周刊發行人金惟純的邀約,轉戰擔任商周總編輯。

「當時很多報社同業,都有著『樹大好乘涼,何必冒風險』的心態,但是我覺得想要闖一闖,接受挑戰。等進了商周,才知道商周當時還有跑3點半的困擾。」童再興笑說,他花了2年的時間,讓商周轉虧為盈,還吸引雙鶴集團願意用1股25元買下商周,「對我個人和商周而言,都算是一個轉捩點。」

也因為在35歲時大膽離開報社,童再興才能成為國內優質理財月刊的先行者,並數次創下多本雜誌的出版傳奇,讓他的人生大不同。


10多年前,蕭碧燕還是證期局的公務人員,35歲那年,政府開放投信業務,她便轉職到國內投信公司工作。現在已是基金達人的她毫不諱言,35歲時她還不會理財。

也許是碰巧,當年在朋友介紹下,蕭碧燕曾以3萬元單筆買了1檔國內股票型基金,沒想到1個月獲利達30%,這是她第1次嚐到基金投資的甜美果實,也從此走上她的「基金致富」之路。

她發現身邊有許多同仁會建議客戶:「有賺就賣掉,沒有賺就擺著。」她覺得這種汰強留弱的單筆基金投資策略,似乎藏著什麼問題,因此認真學習研究,發現定期定額投資基金不該停扣,但應適時找買點停利賣出,這才是最穩當的投資策略。

蕭碧燕到投信投顧公會任職後,幾年來已經舉辦過1千場講座,推廣投資基金的正確觀念。35歲才學投資的她,現在已經是國內的「基金教母」。她笑說,學習理財,35歲絕不嫌晚。


33歲那年,林寶珠才剛把第1次創業欠下的500萬債務還清,財富重新歸零。當時她聽說「證券分析師執照」很值錢,於是就專心準備,結果一考就中,靠著這張值錢的證照進入外商投顧公司,負責代理基金業務。

累積了相關經驗與專業後,35歲那年,林寶珠決定捲土重來,第2次創業。「當時我編制了一張簡單明瞭的5年期收入與費用預估表,然後把股東找來,只花了20分鐘講述我創業的想法,結果大家同意入股,先鋒投顧就這樣成立了。」

雖然第1年就燒光了2000萬元,同時還得面對業界的不實指控與打擊,但林寶珠憑著專業與誠信贏得客戶青睞,終於讓公司在激烈的競爭中年年成長,穩定獲利。


「35歲那年,我做了什麼……」在經過長長的思考後,星星王子忽然冒出:「對了,那一年,我離婚了!」讓人嚇了一跳。但是他說,能夠勇敢面對婚姻已經難維持的事實,有很大的意義,即使當時他自認處理得並不好。之後他遇到對的人,有了幸福的第2段婚姻。

同樣在35歲時,星星王子處理完婚姻,也思考自己的事業。「星座命理界裡我最早出來,但是當紅的卻不是我。離婚對我的事業也是衝擊,很多人會說,『你自己怎麼沒算到?』從此我在事業上變得很積極,很想讓人生翻盤、重新開始。」

於是他開始不計酬勞的寫專欄、主持廣播、上節目,效果雖然沒有馬上顯現,但是他知道,自己已經面對、接受人生中的逆境與挑戰。​  


帶點香港口音的何淑懿,掌管超過千億台幣的資金,是少數的中國基金女性經理人。在競爭激烈的金融業,你很難想像,10年前她只是一個認為「明天一定比今天更好」、沒有任何危機感的小研究員。

何淑懿35歲時,恰好發生亞洲金融風暴,沒想到這也是她人生的重要轉折點。「在那之前,我從來沒有飯碗不保的憂慮,」說話急又快的何淑懿看到許多白領失業、房子被拍賣,心中震撼不已,自此開始,她在工作及投資觀念上都具備了危機感,而且時時想好退路。

從香港回歸中國後,何淑懿就明白機會在中國,她放棄外派泰國機會,努力學習說中文,先後進保險及資產管理公司磨練,從小研究員晉升到管理千億資產的經理人;也因為有了亞洲金融風暴的教訓,這回在金融海嘯來臨前,她已降低負債及投資轉為保守,順利度過景氣低潮。



35歲那年,甯正宇工作滿10年,正好符合考政大EMBA資格。理工背景的他,一直希望能補強財經領域的學歷,於是報考國際貿易組,人生也有了意想不到的收穫。

「我刻意避開金融組,選擇國際貿易組,因為想認識更多不同產業界的人。」他跟幾位同學感情特別好,像是國光生技發言人高聖凱、亞泥財務長吳玲綾、上緯營運長林雍堯,這些好友讓他更了解產業生態,有時要拜訪公司,也靠同學們安排。

甯正宇不諱言,當人脈更寬廣時,總有一天可以派上用場。譬如最近新流感疫苗鬧得沸沸揚揚,甯正宇在請教過高聖凱後,決定不讓寶貝女兒打,「別想太多,是因為我女兒已經有點感冒,高聖凱提醒我,疫苗是要健康時才能打,這個觀念很重要喔!」


小彤曾是最受歡迎的兩性議題作家,33歲時寫了生平第1本書《情人看招》,一上市就入榜前10大暢銷書,最紅時期在電視台晚間黃金時段有6、7個節目(主持、當來賓),名利雙收。但她並未沖昏頭,總覺得藝人般的生活不紮實,35歲那年,決定推掉大部分通告,去念銘傳EMBA,同時創立醫療公關公司。

小彤上課非常認真,把學到的跟自己的事業經營管理相互印證,將公司經營得有聲有色,很快就成為國內醫療公關業的第一把交椅。而更大的收獲,則是將EMBA老師變成了自己的老公。

原本抱獨身主義的她,因35歲做的決策,如今擁有一個愛她的老公,以及一個活潑可愛的女兒,事業亦蒸蒸日上,去年還新開了一家醫療美容診所。內心的滿足與幸福感,遠超過當年趕通告的日子。



劉凱平當年歸國的第一份工作是在花旗銀行,一開始連支票如何交換都「莫宰羊」,但認真工作3年後,在20多個「同梯」中,第一個升上經理。由於不想一輩子做數豆子的人(bean counter,意指會計財務人員),他接著跳槽到美商嬌生公司擔任產品經理。

36歲時,劉凱平正逢台灣政府開始推動一系列的金融市場自由化、國際化政策,「承蒙以前花旗諸多長官與好友的盛情邀約,我決定和大家拉幫結派,下海成立證券相關機構。」

劉凱平先後擔任過元富投顧總經理、元富證券副總經理、元富投信總經理,「投資銀行所需要的業務執照全部到位,算是人生旅程中的一大里程碑。」他強調,之所以能因緣際會,都是長官朋友的信賴、大環境允許與上天恩賜,並非是自己能幹。

 

 

理財工具推薦

    • 時下最夯最好用的階梯式存錢法

    • 一年輕鬆存出$68,900

    • 每週準時提醒,存錢不再困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