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階段:因信息爆炸而開始構建知識體系的階段
位於3.0階段的行銷人已經可以稱之為老鳥了,這一階段你面臨的困擾與1.0正好相反。圍繞在你身邊的價值信息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長期下來每天接觸、學習知識信息會讓你開始覺得乏味疲勞,甚至感到茫然,以往透過學習獲得的快樂逐漸被麻木所取代。這不光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因為在每天接觸的大量信息中有的內容相互重複(換湯不換藥),甚至互相衝突(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
2.png
如何解決信息爆炸帶來的酷刑困境?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裡有3個方法介紹給你:

①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用習得的理論去解釋現實中的現象,這個方法最初是在年僅26歲就當上百度副總裁的「李叫獸」寫的文章中看到
3.jpg
(李叫獸:百度史上最年輕副總裁,年僅26歲身價過億人民幣)
當時我正處於3.0階段的困境中,實踐了此方法一段時間後發現行之有效,現在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之一
【舉例】 
比如,我學習到一個知識:
企業發展的四個階段中有一個階段叫做「技術與產品服務驅動的階段」,什麼意思呢?這個階段的企業的品牌就等於所賣的技術、產品或服務。大家之所以選擇你的品牌,主要是為了購買功能,而不是因為大家喜歡你。這時的企業特征是:無論你的用戶規模有多大,其實都在為生存問題擔憂,用戶的忠誠度有限,品牌溢價能力也很低。
【思考】 
看到這裡我就會停下來進行思考,我身邊有哪些這類型的品牌?
(1)最典型的是修圖軟體品牌:大家使用修圖APP主要是為了功能而不是因為喜歡你的品牌,只要有一個新的APP帶著新的功能問世那麼很多用戶就立刻跑掉了(比如faceu“全民吐彩虹”貼紙,短短7天在中國拉新1000萬用戶;還有專拍食物的foodie和借勢「你的名字」造成刷屏的電影風同款濾鏡app等)
(2)造成台灣「安屎之亂」的衛生紙企業也在此列,消費者要的是能擦屁股的核心需求,儘管大品牌名聲響亮但也不是非你不可
(3)甚至會反向思考哪些品牌不在此列:如LV,消費者買的是一種身份認同與象征而非裝物體的容器,所以即使其它品牌出了新穎、價格低廉的包也是搶不走LV的核心用戶群

就像這樣,我通常會正向與反向的舉例2-3個現象來解釋這個理論,雖然比較消耗時間與腦力,但通過深層思考你能將習得的理論徹底化為你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能鍛煉舉一反三的思維反應能力
 

② 如果是我怎麼做會更好?
在腦海中玩一場角色扮演
4.jpg
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就曾經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一種非常有趣的思維鍛煉模式
他每天上班通勤時不發呆、不看風景而是注意看公交車上的廣告海報,然後假想自己如果是這家企業的社長「我怎麼做會做的比他更好?」

所以當各個企業老闆找到大前研一咨詢自己企業的問題時,他總能在第一時間洞察企業面臨問題的本質,并提出核心解決方案,從而打響自己的名號。即使大前研一的收費非常昂貴,但想請他為自己企業診斷的大老闆們仍乖乖拿著錢、排著隊。

【舉例】 
這種行為模式並不需要特定的條件,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假想的主題。我舉一個圍繞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例子,每當「黑主任」從上海回來總是免不了來夜市解解嘴饞。比如當我吃到這一份雞翅包飯,我覺得好吃又很有創意,可當主食餐也可當一般小點心
5.jpg
我就會設想:如果我想在上海做雞翅包飯生意我如何才能迅速打響知名度并創造大額營收?我的品牌定位為何?目標TA是學生還是白領?如果是白領我應該主打正餐還是點心(根據不同方針會制定不同的產品策略)?我的商業模式為何,有哪些外送平台能為我導流,老客戶如何維護?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并進行宣傳推廣?如何讓消費者產生自傳播自動在社交網絡(朋友圈)上為我打廣告?甚至如果投放互聯網廣告我的ROI目標是多少?...

可能有人會不屑「你這純粹是做白日夢嘛!」
沒有錯,雖說這個方法天馬行空,但在假想的過程中你的大腦會充分調動過往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進而讓它們在這個情境中產生鏈接,長久以往你會發現不光思維反應更加靈敏了而且所學的知識會真正的為你所用,信手拈來。


③ 嘗試探究事物背後的原因
所得的答案終有一天將為你所用


由於華人社會長期以來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數人都只滿足于表層的現象和既定的答案,在周遭的人停止了思考時,我們更應該學會積極的思考,探索事物背後的邏輯原因。
【舉例】 
前段時間紅極一時的旅行青蛙,從大陸紅到台灣,成功掀起了一股「養蛙潮」
6.jpg
當周遭的朋友都在沉迷於養蛙帶來的樂趣時,身為行銷人的你難道就不為旅行青蛙火爆刷屏背後的原因感興趣嗎?為何之前有那麼多火爆的遊戲但都僅止於某幾個圈子內的刷屏傳播?從未達到這樣全民老少人人熱衷的火爆程度?
 
大陸微信公眾號「萬能的大叔」就曾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嘗試探究旅行青蛙火爆傳播背後的原因,他認為「跨圈層傳播」在裡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篇文章條理清晰、一步步抽絲剝繭般為我們展示背後的傳播邏輯,在這裡推薦各位閱讀此文 「旅行青蛙是如何實現跨圈層刷屏的?」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萬能的大叔」得出的跨圈層傳播邏輯是:
放置類手遊用戶(二次元核心用戶)→二次元普通用戶→泛二次元用戶→年輕女性玩家→更多圈層

【這有什麼用】 
用處可大了,比如未來我們想推廣某個提供中高端服務的出遊旅行類APP,我們的傳播邏輯可以是:
重度旅行愛好者(種子用戶)→高頻出差商務人士(增量用戶)→小資白領旅行愛好者(規模用戶)→更多圈層

有了傳播邏輯,我們的Campaign策劃、市場拓展、異業合作都有了清晰的方向和目的。像「萬能的大叔」一般熱衷於探索事物背後原因的行銷人絕不少見,他們無一不是商場上頗具影響力的佼佼者。

總結一下在3.0階段的行銷人打造知識體系的三個思維鍛煉方法:
①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② 如果是我怎麼做會更好?
③ 嘗試探究事物背後的原因

在這個篇章里除了自己的思考外「黑主任」還舉了其它知名人物的故事和事實論證,就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思維的高度

本文轉載自職場黑馬學,原文在此



1.0階段:在會議、工作上常常提不出好的idea?其實是因為你少做了這件事!>>繼續閱讀
2.0階段:還在用老掉牙SWOT分析?3個心法讓你成為會議的注目焦點!>>繼續閱讀
3.0階段: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思維的高度!>>繼續閱讀
4.0階段:常常無法認同其他人的觀點?問題其實是自己身上!>>繼續閱讀
  1. 首頁
  2. 名人觀點

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思維的高度!

An awesome picture
3.0階段:因信息爆炸而開始構建知識體系的階段
位於3.0階段的行銷人已經可以稱之為老鳥了,這一階段你面臨的困擾與1.0正好相反。圍繞在你身邊的價值信息源不是太少,而是太多了。

長期下來每天接觸、學習知識信息會讓你開始覺得乏味疲勞,甚至感到茫然,以往透過學習獲得的快樂逐漸被麻木所取代。這不光是因為人的精力是有限的,更因為在每天接觸的大量信息中有的內容相互重複(換湯不換藥),甚至互相衝突(每個人有自己的見解)
2.png
如何解決信息爆炸帶來的酷刑困境?唯一的解決方案是構建自己的知識體系。這裡有3個方法介紹給你:

①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用習得的理論去解釋現實中的現象,這個方法最初是在年僅26歲就當上百度副總裁的「李叫獸」寫的文章中看到
3.jpg
(李叫獸:百度史上最年輕副總裁,年僅26歲身價過億人民幣)
當時我正處於3.0階段的困境中,實踐了此方法一段時間後發現行之有效,現在已經成為了我的習慣之一
【舉例】 
比如,我學習到一個知識:
企業發展的四個階段中有一個階段叫做「技術與產品服務驅動的階段」,什麼意思呢?這個階段的企業的品牌就等於所賣的技術、產品或服務。大家之所以選擇你的品牌,主要是為了購買功能,而不是因為大家喜歡你。這時的企業特征是:無論你的用戶規模有多大,其實都在為生存問題擔憂,用戶的忠誠度有限,品牌溢價能力也很低。
【思考】 
看到這裡我就會停下來進行思考,我身邊有哪些這類型的品牌?
(1)最典型的是修圖軟體品牌:大家使用修圖APP主要是為了功能而不是因為喜歡你的品牌,只要有一個新的APP帶著新的功能問世那麼很多用戶就立刻跑掉了(比如faceu“全民吐彩虹”貼紙,短短7天在中國拉新1000萬用戶;還有專拍食物的foodie和借勢「你的名字」造成刷屏的電影風同款濾鏡app等)
(2)造成台灣「安屎之亂」的衛生紙企業也在此列,消費者要的是能擦屁股的核心需求,儘管大品牌名聲響亮但也不是非你不可
(3)甚至會反向思考哪些品牌不在此列:如LV,消費者買的是一種身份認同與象征而非裝物體的容器,所以即使其它品牌出了新穎、價格低廉的包也是搶不走LV的核心用戶群

就像這樣,我通常會正向與反向的舉例2-3個現象來解釋這個理論,雖然比較消耗時間與腦力,但通過深層思考你能將習得的理論徹底化為你自己的知識,同時還能鍛煉舉一反三的思維反應能力
 

② 如果是我怎麼做會更好?
在腦海中玩一場角色扮演
4.jpg
日本著名的管理學家、經濟評論家「大前研一」就曾經在《思考的技術》一書中提到一種非常有趣的思維鍛煉模式
他每天上班通勤時不發呆、不看風景而是注意看公交車上的廣告海報,然後假想自己如果是這家企業的社長「我怎麼做會做的比他更好?」

所以當各個企業老闆找到大前研一咨詢自己企業的問題時,他總能在第一時間洞察企業面臨問題的本質,并提出核心解決方案,從而打響自己的名號。即使大前研一的收費非常昂貴,但想請他為自己企業診斷的大老闆們仍乖乖拿著錢、排著隊。

【舉例】 
這種行為模式並不需要特定的條件,發生在生活周遭的一切都可以成為假想的主題。我舉一個圍繞在我們生活周遭的例子,每當「黑主任」從上海回來總是免不了來夜市解解嘴饞。比如當我吃到這一份雞翅包飯,我覺得好吃又很有創意,可當主食餐也可當一般小點心
5.jpg
我就會設想:如果我想在上海做雞翅包飯生意我如何才能迅速打響知名度并創造大額營收?我的品牌定位為何?目標TA是學生還是白領?如果是白領我應該主打正餐還是點心(根據不同方針會制定不同的產品策略)?我的商業模式為何,有哪些外送平台能為我導流,老客戶如何維護?如何打造自己的特色并進行宣傳推廣?如何讓消費者產生自傳播自動在社交網絡(朋友圈)上為我打廣告?甚至如果投放互聯網廣告我的ROI目標是多少?...

可能有人會不屑「你這純粹是做白日夢嘛!」
沒有錯,雖說這個方法天馬行空,但在假想的過程中你的大腦會充分調動過往所累積的經驗和知識,進而讓它們在這個情境中產生鏈接,長久以往你會發現不光思維反應更加靈敏了而且所學的知識會真正的為你所用,信手拈來。


③ 嘗試探究事物背後的原因
所得的答案終有一天將為你所用


由於華人社會長期以來照本宣科的教育模式,使得大多數人都只滿足于表層的現象和既定的答案,在周遭的人停止了思考時,我們更應該學會積極的思考,探索事物背後的邏輯原因。
【舉例】 
前段時間紅極一時的旅行青蛙,從大陸紅到台灣,成功掀起了一股「養蛙潮」
6.jpg
當周遭的朋友都在沉迷於養蛙帶來的樂趣時,身為行銷人的你難道就不為旅行青蛙火爆刷屏背後的原因感興趣嗎?為何之前有那麼多火爆的遊戲但都僅止於某幾個圈子內的刷屏傳播?從未達到這樣全民老少人人熱衷的火爆程度?
 
大陸微信公眾號「萬能的大叔」就曾經專門寫了一篇文章嘗試探究旅行青蛙火爆傳播背後的原因,他認為「跨圈層傳播」在裡面起到了至關重要的作用,這篇文章條理清晰、一步步抽絲剝繭般為我們展示背後的傳播邏輯,在這裡推薦各位閱讀此文 「旅行青蛙是如何實現跨圈層刷屏的?」

從中我們可以知道「萬能的大叔」得出的跨圈層傳播邏輯是:
放置類手遊用戶(二次元核心用戶)→二次元普通用戶→泛二次元用戶→年輕女性玩家→更多圈層

【這有什麼用】 
用處可大了,比如未來我們想推廣某個提供中高端服務的出遊旅行類APP,我們的傳播邏輯可以是:
重度旅行愛好者(種子用戶)→高頻出差商務人士(增量用戶)→小資白領旅行愛好者(規模用戶)→更多圈層

有了傳播邏輯,我們的Campaign策劃、市場拓展、異業合作都有了清晰的方向和目的。像「萬能的大叔」一般熱衷於探索事物背後原因的行銷人絕不少見,他們無一不是商場上頗具影響力的佼佼者。

總結一下在3.0階段的行銷人打造知識體系的三個思維鍛煉方法:
① 建立知識之間的聯繫
② 如果是我怎麼做會更好?
③ 嘗試探究事物背後的原因

在這個篇章里除了自己的思考外「黑主任」還舉了其它知名人物的故事和事實論證,就是為了說明一件事: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思維的高度

本文轉載自職場黑馬學,原文在此



1.0階段:在會議、工作上常常提不出好的idea?其實是因為你少做了這件事!>>繼續閱讀
2.0階段:還在用老掉牙SWOT分析?3個心法讓你成為會議的注目焦點!>>繼續閱讀
3.0階段:決定你人生高度的不是掌握知識的多寡,而是思維的高度!>>繼續閱讀
4.0階段:常常無法認同其他人的觀點?問題其實是自己身上!>>繼續閱讀

理財工具推薦

    • 4500萬專屬加開獎金等你拿

    悠遊卡/一卡通/iCash歸戶自動同步

    • 比官方更官方,最清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