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據報導,港交所為了打響「同股不同權」頭炮,已經成功說服小米在港股上市。此外,相關部門希望小米在香港、內地兩地同步上市,小米也正考慮相關事宜。如果兩地同步上市成真,小米將成為僅次阿里、騰訊的第三大科技股,雷軍更有望成為中國新首富!

一度傳出將在美國Nasdaq(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小米,日前根據香港明報指出,港交所為了打響「同股不同權」頭炮,早在公布同股不同權新例之前,就已開始積極遊說小米赴港上市,據初步瞭解,港交所已獲小米首肯,目前正爭取小米在4月底新例生效後立即入表。這意味著小米有可能最快在6、7月分上市,成為首批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

目前小米已經委聘高盛、摩根士丹利及中信證券為保薦人,安排上市事宜,初步預計集資額超過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由於集資額龐大,隨後有可能選擇更多投行加入承銷團隊。


市場認為,小米今年下半年IPO(首次公開募股)將成為2018年全球最大IPO。而《華爾街日報》也引用消息來源指出,小米訂下目標,上市後的市值將達到800億到1000億美金,小米目前估值為540億美元將成為阿里巴巴、騰訊之後的中國第三大科技股。

對港交所而言,小米是推行同股不同權新例的最佳物件之一。明報援引市場消息稱,港交所此舉主要是擔心若首輪上市企業名氣或實力不足,將令投資者缺乏興趣,影響其他大型企業來港上市的信心,因此希望小米能成為首批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同股不同權企業均曾傳來港上市,但螞蟻金服、阿里巴巴短期內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昨日傳出消息,相關部門希望小米在香港、內地兩地上市,小米也在考慮相關事宜。但明報援引消息指稱,目前小米傾向先在香港上市,內地掛牌仍未有結論。

目前尚不清楚小米是整個集團還是分拆業務上市。除非小米以類似聯通這樣不同公司形式在兩地掛牌,否則要在香港及內地同時上市,只能採取「A+H」形式上市,但由於小米是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架構上與H股存在衝突,因此短期內難以兩地同時上市。

小米手機成功逆襲 物聯網家電生態鏈亦開花結果

成立於2010年的小米,以小米手機引爆熱潮,但2016年時卻在華為、OPPO的夾擊下銷售下滑,但正當大家以為「小米沒救了」,小米卻成功逆襲。手機方面,小米在印度市場和三星並列第一,找回成長動能,2017年第3季銷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高達102.6%,跌破眾人眼鏡。目前小米手機全球出貨名列第5,有望挑戰OPPO第4名的寶座。
 
此外,小米投資的物聯網家電生態鏈在結盟了近100家企業為其製造出智慧家電後也開始開花結果,包括小米手環、電視、冰箱、空氣清淨機等,一邊搶攻民眾荷包,一邊為小米發展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鋪路。

小米模式 互聯網企業家都推崇

面對互聯網的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才能繞過去。從結果來看,小米手機從第一代以極高的性價比搭載MIUI系統橫空出世後,一瞬間就點燃了民眾購買小米手機的慾望,而且小米一開始就採用線上銷售模式,並且經常秒罄,這種「飢餓行銷」讓小米手機在推出後3年內就做到市占率第一、世界第三的寶座,即便在2015年之後小米的市占有率下滑,也不能改變他所打造的小米模式是一種互聯網企業家都推崇的模式,就連小米的競爭對手華為榮耀、魅族等,也在有意無意模仿著小米模式。

小米生態鏈 探索新零售之路

雷軍推崇海底撈的口碑能力、同仁堂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近來又提出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之家早在2011年底就建立了,不過到了2015年才從售後服務店轉型為零售體驗店。今年,小米之家獲得了2016年度特許經營社會貢獻獎、連鎖新銳獎,這說明雷軍的新零售之路順利踏出第一步。

相比於滿街的OPPO和VIVO零售店不同,小米之家借鏡的是美國Costco連鎖店的模式。有人吐槽小米已經成了「小米百貨超市」,其實,小米之家相比於超市有以下特點:商品少而精,每類產品都不會展示太多;互動多而勤,在一些節假日米粉可以去小米之家玩遊戲做活動;利潤低而久,Costco每件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小米也是一樣,並且基本不漲價;效率高而直,位於商業中心,平效比達到了25萬,可能是僅次於蘋果的零售店。

而雷軍也為下一個風口(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準備了「小米生態鏈」。小米作為一個平台孵化了許多創業公司,這些公司的產品很多是智能設備,能夠連接到手機,未來各種智能產品之間也能夠互聯互通,於是,小米生態鏈成了一種類似於竹林生態的體系。當小米之家把這些智能產品一個個展示出來時,你或許能夠理解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所說的:「這是個自動生成的未來家居。」要問劉德小米會不會倒下?德哥會說,有根系發達,自我更新的竹林生態,理論上小米是不會倒的。當未來小米之家開到1000家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便能夠體驗小米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探索出來的新國貨之路是怎樣一條路。



【小辭典】 什麼是「同股不同權」?

所謂「同股不同權」,就是「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股東權利並不相同,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家公司的某些股票的投票權高於一般股票,這樣的話,持有這些特殊股票的人就可以用少數股票掌控公司。

一般來說,公司的股權結構為「一元制」,也就是所有股票都是同股同權、一股擁有一票的投票權,但有些先進國家的股市則是實施「二元制」,即同股不同權,讓管理層可以用少量資本控制整個公司。過去香港一直實施同股同權,沒有同股不同權模式,但2014年阿里巴巴考慮在港上市時,阿里提出同股不同權模式,衝擊港交所的同股同權制度,因此最後阿里巴巴的這項要求遭到港交所否決,而阿里巴巴最後是到美國上市。

因為港交所錯失了阿里巴巴來港上市的良機,因此開始檢討有關制度。去年底,港交所宣布推行同股不同權制度,被視為近20年來香港資本市場最重大的改革。目前港交所正在制定同股不同權的施行細則。

過去香港一直奉行「同股同權」制度,所有上市公司股東不論身份及持股量多寡,其持有的每一股都享有相同的投票權 (voting rights)。投票權的多少,與股東擁有股份的數量成正比例。舉例來說,若你要爭取10票的投票權,你就需要擁有10股相關公司的股份。公司主席的1股,跟其他任何股東的1股都擁有等值的投票權。

相反地,「同股不同權」就是股份擁有不等值的投票權。在此制度下,公司一般會發行不同級別(class)的股份,每個級別擁有不同比例的投票權(weighted voting rights)。持有較高投票權比例股份的股東,一般都是公司的創辦人、早年加入公司的合夥人、主要策略性投資者或公司高層。他們每股的投票權,可能是一般股東那1股的數倍。此制度的目的是希望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仍能保持一定的投票權及影響力,以保障公司重大決策及發展上的持續及穩定性,令其投票權不會被公司上市後的其他股東所攤薄。

而港交所現在推行「同股不同權」有兩大重點目標:一是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二是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這兩類公司在作出額外披露和制定保障措施後,日後就可以在港交所主機板上市。

除了小米,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也公開邀請阿里巴巴重新考慮來港上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表示會考慮。
  1. 首頁
  2. 股市

小米最快6、7月於香港掛牌 若採A+H雙掛牌模式 中國首富將換他當

An awesome picture

根據報導,港交所為了打響「同股不同權」頭炮,已經成功說服小米在港股上市。此外,相關部門希望小米在香港、內地兩地同步上市,小米也正考慮相關事宜。如果兩地同步上市成真,小米將成為僅次阿里、騰訊的第三大科技股,雷軍更有望成為中國新首富!

一度傳出將在美國Nasdaq(那斯達克)掛牌上市的小米,日前根據香港明報指出,港交所為了打響「同股不同權」頭炮,早在公布同股不同權新例之前,就已開始積極遊說小米赴港上市,據初步瞭解,港交所已獲小米首肯,目前正爭取小米在4月底新例生效後立即入表。這意味著小米有可能最快在6、7月分上市,成為首批在港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

目前小米已經委聘高盛、摩根士丹利及中信證券為保薦人,安排上市事宜,初步預計集資額超過100億美元(約780億港元),由於集資額龐大,隨後有可能選擇更多投行加入承銷團隊。


市場認為,小米今年下半年IPO(首次公開募股)將成為2018年全球最大IPO。而《華爾街日報》也引用消息來源指出,小米訂下目標,上市後的市值將達到800億到1000億美金,小米目前估值為540億美元將成為阿里巴巴、騰訊之後的中國第三大科技股。

對港交所而言,小米是推行同股不同權新例的最佳物件之一。明報援引市場消息稱,港交所此舉主要是擔心若首輪上市企業名氣或實力不足,將令投資者缺乏興趣,影響其他大型企業來港上市的信心,因此希望小米能成為首批上市的同股不同權企業。實際上,近年來不少同股不同權企業均曾傳來港上市,但螞蟻金服、阿里巴巴短期內上市的可能性不大。

昨日傳出消息,相關部門希望小米在香港、內地兩地上市,小米也在考慮相關事宜。但明報援引消息指稱,目前小米傾向先在香港上市,內地掛牌仍未有結論。

目前尚不清楚小米是整個集團還是分拆業務上市。除非小米以類似聯通這樣不同公司形式在兩地掛牌,否則要在香港及內地同時上市,只能採取「A+H」形式上市,但由於小米是以同股不同權架構上市,架構上與H股存在衝突,因此短期內難以兩地同時上市。

小米手機成功逆襲 物聯網家電生態鏈亦開花結果

成立於2010年的小米,以小米手機引爆熱潮,但2016年時卻在華為、OPPO的夾擊下銷售下滑,但正當大家以為「小米沒救了」,小米卻成功逆襲。手機方面,小米在印度市場和三星並列第一,找回成長動能,2017年第3季銷售量與去年同期相比成長高達102.6%,跌破眾人眼鏡。目前小米手機全球出貨名列第5,有望挑戰OPPO第4名的寶座。
 
此外,小米投資的物聯網家電生態鏈在結盟了近100家企業為其製造出智慧家電後也開始開花結果,包括小米手環、電視、冰箱、空氣清淨機等,一邊搶攻民眾荷包,一邊為小米發展物聯網和人工智慧鋪路。

小米模式 互聯網企業家都推崇

面對互聯網的三座大山BAT(百度、阿里巴巴、騰訊),小米要走一條不一樣的路才能繞過去。從結果來看,小米手機從第一代以極高的性價比搭載MIUI系統橫空出世後,一瞬間就點燃了民眾購買小米手機的慾望,而且小米一開始就採用線上銷售模式,並且經常秒罄,這種「飢餓行銷」讓小米手機在推出後3年內就做到市占率第一、世界第三的寶座,即便在2015年之後小米的市占有率下滑,也不能改變他所打造的小米模式是一種互聯網企業家都推崇的模式,就連小米的競爭對手華為榮耀、魅族等,也在有意無意模仿著小米模式。

小米生態鏈 探索新零售之路

雷軍推崇海底撈的口碑能力、同仁堂的「炮製雖繁必不敢省人工,品味雖貴必不敢減物力」,近來又提出做「科技界的無印良品」。小米之家早在2011年底就建立了,不過到了2015年才從售後服務店轉型為零售體驗店。今年,小米之家獲得了2016年度特許經營社會貢獻獎、連鎖新銳獎,這說明雷軍的新零售之路順利踏出第一步。

相比於滿街的OPPO和VIVO零售店不同,小米之家借鏡的是美國Costco連鎖店的模式。有人吐槽小米已經成了「小米百貨超市」,其實,小米之家相比於超市有以下特點:商品少而精,每類產品都不會展示太多;互動多而勤,在一些節假日米粉可以去小米之家玩遊戲做活動;利潤低而久,Costco每件商品的毛利率不超過14%,小米也是一樣,並且基本不漲價;效率高而直,位於商業中心,平效比達到了25萬,可能是僅次於蘋果的零售店。

而雷軍也為下一個風口(物聯網Internet of Thing)準備了「小米生態鏈」。小米作為一個平台孵化了許多創業公司,這些公司的產品很多是智能設備,能夠連接到手機,未來各種智能產品之間也能夠互聯互通,於是,小米生態鏈成了一種類似於竹林生態的體系。當小米之家把這些智能產品一個個展示出來時,你或許能夠理解小米聯合創始人劉德所說的:「這是個自動生成的未來家居。」要問劉德小米會不會倒下?德哥會說,有根系發達,自我更新的竹林生態,理論上小米是不會倒的。當未來小米之家開到1000家的時候,越來越多的消費者便能夠體驗小米用精益求精的精神探索出來的新國貨之路是怎樣一條路。



【小辭典】 什麼是「同股不同權」?

所謂「同股不同權」,就是「非流通股」與「流通股」的股東權利並不相同,簡單來說,就是指一家公司的某些股票的投票權高於一般股票,這樣的話,持有這些特殊股票的人就可以用少數股票掌控公司。

一般來說,公司的股權結構為「一元制」,也就是所有股票都是同股同權、一股擁有一票的投票權,但有些先進國家的股市則是實施「二元制」,即同股不同權,讓管理層可以用少量資本控制整個公司。過去香港一直實施同股同權,沒有同股不同權模式,但2014年阿里巴巴考慮在港上市時,阿里提出同股不同權模式,衝擊港交所的同股同權制度,因此最後阿里巴巴的這項要求遭到港交所否決,而阿里巴巴最後是到美國上市。

因為港交所錯失了阿里巴巴來港上市的良機,因此開始檢討有關制度。去年底,港交所宣布推行同股不同權制度,被視為近20年來香港資本市場最重大的改革。目前港交所正在制定同股不同權的施行細則。

過去香港一直奉行「同股同權」制度,所有上市公司股東不論身份及持股量多寡,其持有的每一股都享有相同的投票權 (voting rights)。投票權的多少,與股東擁有股份的數量成正比例。舉例來說,若你要爭取10票的投票權,你就需要擁有10股相關公司的股份。公司主席的1股,跟其他任何股東的1股都擁有等值的投票權。

相反地,「同股不同權」就是股份擁有不等值的投票權。在此制度下,公司一般會發行不同級別(class)的股份,每個級別擁有不同比例的投票權(weighted voting rights)。持有較高投票權比例股份的股東,一般都是公司的創辦人、早年加入公司的合夥人、主要策略性投資者或公司高層。他們每股的投票權,可能是一般股東那1股的數倍。此制度的目的是希望管理層在公司上市後仍能保持一定的投票權及影響力,以保障公司重大決策及發展上的持續及穩定性,令其投票權不會被公司上市後的其他股東所攤薄。

而港交所現在推行「同股不同權」有兩大重點目標:一是尚未盈利或未有收入的生物科技公司,二是不同投票權架構的新興及創新產業公司。這兩類公司在作出額外披露和制定保障措施後,日後就可以在港交所主機板上市。

除了小米,香港行政長官林鄭月娥日前也公開邀請阿里巴巴重新考慮來港上市,阿里巴巴創辦人馬雲表示會考慮。

理財工具推薦

  • 股市、保險、房地產,掌握最新財經動態
  • 專家、名人駐站,提供深度產業分析
  • 課程、影音專區,讓動手深度學習