退休族大敵來了!通膨罩頂下 6 招搶救退休金

低通膨回不去,升息週期啟動,投資獲利越來越難,以往靠投資組合獲利過得很滋潤的退休族開始勒緊褲帶,而即將退休者則大聲哀號「退不逢時」,退休族真的只能坐以待斃?快 80 歲的王伯伯,騎著單車從好幾公里外的果菜批發市場回來,再滿身大汗地把菜籃車拖上公寓的頂樓。鄰居忍不住關心老人,為何不在附近的市場採買?王伯伯無奈地說,「沒辦法,什麼都漲,到批發市場多少可以省一點啊。」

王伯伯不是特例,很多退休族都已深刻感受到物價齊漲的壓力,這個壓力又稱為通膨壓力。政府每個月都會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CPI 是計算通貨膨脹的依據,代表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這個指標被用來監控通膨壓力,因此又稱為「通膨率」。

錢雜誌 APP 上線啦!

 

通膨不只是狼來了,壓力鍋隨時引爆

通膨率有兩種,一種是「政府版」,一種是「庶民版」。2022 年 5 月政府版的通膨率是 3.39%,但庶民感受到的通膨率至少飆上兩位數了。為何差距會如此懸殊呢?因為主計處是按家庭消費結構的權重統計通膨率。譬如今(2022)年以來食物類價格至少上漲 1 成,但是食物類權重只占整體不到 25%,如果其他項目的漲幅有限,統計出來的通膨率,就會讓人有「粉飾太平」的感覺了。退休前面臨的通膨,可以靠多賺錢因應;退休後面臨的通膨,就只能靠縮衣節食了,通膨的嚴苛挑戰,是在退休後開始。

因此負責任的理財專家都會提醒:「通膨,是退休族的大敵。」

相信有不少人會質疑:全球長期處於低通膨的環境,「久違的通膨,真的來了嗎?」。學術上對於通膨的定義是:「物價連續性地以明顯幅度上漲。」從通膨率的歷史資料可以發現,從民國 80 年代後半至今,台灣年度通膨率大多在 1% 上下,很少出現「連續性地明顯上漲」。

但是今年通膨年增率已經連續 3 個月越過警戒線 3%,而且尚未反應真實的通膨壓力。當政府宣布取消天然氣、桶裝瓦斯、電費的凍漲政策,以及進口大宗物資的減稅優惠時,台灣的通膨壓力鍋蓋就會正式揭開。要特別提醒的是,帶動這一波通膨增溫的主要成因,有相當部分是全球性、結構性的,通膨不只是回來了,甚至要有長期「與通膨共存」的心理準備。就像是新冠病毒正在測試人類的免疫力,上班族也應該把這次的全球性通膨,看成是未來的退休壓力測試。訪談我們已經退休的長輩,他們最擔心哪些商品或勞務上漲?哪些開銷是省不了的?然後重新檢視自己的退休規劃,看看有哪些需要預做調整。

 

做好 6 項調整,持續穩健存退休金

以下是給所有正在努力存退休金者的 6 個退休規劃調整建議。

1. 調高預估通膨率

通膨常被形容為「薪水小偷」、「怪獸」,因為它會侵蝕鈔票的購買力。假設毎年的通膨年增率是 3%,20 年後,鈔票的購買力只剩下 20 年前的一半。漲上來的大部分物價,通常會像「變了心的女友」,再也回不去了。很多網站提供的退休金試算,都會要求勾選「通膨率」。如果過去只勾選 1%~2%,建議重新試算時,改為勾選 2%~3%,得到的新版退休金提撥建議,才會比較貼近真實。

2. 保守預估投資報酬率

當通膨是長期存在的現象時,資本市場會降低整體本益比的預期。如果之前退休規劃時預設的投資報酬率較為樂觀,建議轉為保守預估。

3. 持續長期投資金融資產

自今年初高點以來,台股跌幅已有 16%,美股那斯達克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跌幅甚至超過 3 成,不少基金淨值也大幅縮水,有的投資人心死退場,有的投資人想轉到保本型資產。但是回溯長期以來,優質的金融資產投資報酬率還是遠勝過通膨率。如果通膨長期持續,能夠因通膨受惠、或是有轉嫁通膨能力的產業與個股,應是投資首選。

譬如油價大漲時的強漲基金有天然資源基金、能源基金、天然資源出口為主國家基金、不動產基金等。但是與其自己去篩選強勢基金,不如篩選優秀的投資團隊或基金經理人,並且優先選擇投資範圍最廣的全球型基金,由他們來帶領對抗全球性通膨。

4. 用定存因應升息循環

我國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貨幣政策受到國際市場的高度影響,美國聯準會已經在今年 3 月開始升息循環,我國央行也同步跟進。觀察 2001 年以來,以台灣銀行的定儲利率為例,雖然升息幅度通常小於降息幅度,但是每次的升降息循環期間,平均持續約 48 個月,仍然值得預做因應規劃。

在投資工具中,定存抗通膨的效果最差,譬如今年 4 月固定計息的 1 年期定儲利率為 1.07%,低於同期的通膨率 3.38%,也就是所謂的「負實質利率」。但是在家庭資產中仍然要有一塊「壓艙石」,作為既可保本、又能隨時變現的緊急預備金,因此,定存仍有其必要性。如果這一波升息循環期較長的話,選擇 1 年期、機動計息定存,到期轉存時仍然可以適用較高的利率計息;反之,則應優先選擇 2 或 3 年期、固定計息定存,將利率鎖在較高的水準。

5. 提早償還房貸本金

台灣房市可以概分成幾個階段:「低房價、高利率」、「高房價、低利率」,接下來可能將進入「高房價、高利率」,對於正在扛房貸的屋主,挑戰將更加嚴峻。房貸利息計算有 3 要件:本金、利率、期數。當利率逐步上調時,房貸戶自然會想選擇拉長償還期數,降低每期還款壓力。但是乍看每月還款壓力最輕的方式,真相卻是利息總負擔最重。建議每幾個月就將結餘湊成一筆資金,拿去提前償還本金。越早卸下房貸壓力,才能越早增加退休金的提撥。

6. 確認是否買對保單

阿嬤拿出 3、40 年前買的還本險保單,當年縮衣節食才能繳付保費,原本想靠著這張保單頤養天年,但是現在領回的微薄還本金,根本無法應付目前的物價水準。保險,就像疫情剛起時搶不到的口罩,總是感覺買不夠。在通膨明顯增溫的未來,這種恐慌感只會有增無減。再加上市場利率上揚,原本就一直熱賣的「利變型保單」,由於宣告利率會跟著市場利率上調,保戶的增值回饋金增加,可以預見業者會順勢積極招攬,保戶更會因為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搶買。

但要提醒的是,保險的本質是「保障」,通膨年代更要懂得用最小預算買到最多保障。與其擔心保單買不夠,應該要先釐清保單是否有買對,兩個原則可以協助確認買對保險:

富足退休,可說是一生最重要的理財目標,但也是實現難度最高的目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膨。只有「超前部署」,做好與通膨同行的各項準備,晚年才不用擔心像王伯伯一樣,為了對抗通膨,而冒險騎車跑遠路了。

 

後疫情世界 退休族求生艱難,3 做法 強化生存力

對於退休者或即將退休者來說,後疫情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生存艱難的地方。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疫情持續等帶來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造成通貨膨脹與利率上升,金融市場大修正且波動越來越高,退休者所依賴維生的投資組合資產價值無法穩定成長,甚至縮水,平日的基本生活花費卻反而因通膨而增加。

因應環境情勢,靈活提款 安排資產

面對日益艱難的大環境與投資不確定性增加等風險,已退休或將退休的人該如何看待與管理?該重新校準哪些策略?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建議從 3 個面向來評估。

面向 1:採用靈活提款率。僅靠退休金的投資組合收益來支應生活所需,已經沒有額外的收入來挹注時,金融市場處於多頭或空頭的循環與順序會影響整體投資組合的體質,以今年邁入升息週期,主要金融市場持續大修正來看,多數退休者的投資組合體質,健康程度肯定下降。

此時,採用靈活提款率,是值得考慮的做法。根據專家研究結果,只要退休者採用 4% 的提款率,並針對通膨進行調整,即使是在 1970 年代的高通膨、2000 年網路泡沫破滅以及 2008 年金融危機等不佳時間點退休者,通常都能過得下去。

另外,對於很多人利用網路上提供的各項退休金試算工具來確認退休金資產組合的運用,避免發生退休生活費不足的情況,專家建議應該要搭配實際生活環境來靈活調整,如此才能真正靠退休金資產組合來過退休生活。靈活的方式包括減少生活支出,或是在目前升息週期下,評估債券價格下跌但票面利率增加的情況,掌握住以較便宜價格買進債券資產,並拿到更高債息的契機。

降低負債、減輕擔憂,以高變現性資產支應所需

面相 2:減少債務。通常,金融市場呈多頭走勢時,人們傾向於承擔比原先可承擔風險更大的風險,而在市場呈空頭走勢時,則多傾向降低或避開風險。其中,減少債務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升息週期開端就先減少債務,是基於固定成本(負債)越高,越不能接受投資報酬率變動(金融市場波動大)的道理,當人們因為大環境艱難而感到害怕或焦慮時,較輕的負債壓力,可以有效降低內心的不安。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零負債退休,但是屆臨退休時先降低負債比例卻是一定要的,目前正值利率上升週期的開端,建議退休者重新評估自己的債務負擔能力,想辦法降低負債。而若退休者在持有更多安全資產和償還負債之間無法做決定,兩者都做一點是折衷的辦法。

面向 3:下行風險保護重於投資獲利。面對波濤洶湧的金融市場時,建議退休者重新估算近 1~2 年要從退休金組合中提取生活費用的金額,並將所需金額以變現性高的資產配置在投資組合中,如此可避免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出售長期投資的資產。

專家提醒,波動性是投資者必須忍受的,管理金融市場持續修正對個人生活所需金額的影響也是必要的。退休者應該要檢查個人的現金流動性和接近流動性的資產(例如定存)情況,來了解有多少緩衝,以及可以維持多長時間的低迷。另外,希望提高靈活性或避免在大震盪市場中賣出的退休者,可以再額外思考2個可能選項:一是找到一個可以取代由個人投資組合收益來支應生活的工作;另一個是縮減生活所需開支。

 

2021 年以來全球通膨增溫原因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2年7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

  1. 首頁
  2. 股市

退休族大敵來了!升息、通膨雙殺該怎麼辦?理財達人 6 招,搶救你的退休金!

An awesome picture

退休族大敵來了!通膨罩頂下 6 招搶救退休金

低通膨回不去,升息週期啟動,投資獲利越來越難,以往靠投資組合獲利過得很滋潤的退休族開始勒緊褲帶,而即將退休者則大聲哀號「退不逢時」,退休族真的只能坐以待斃?快 80 歲的王伯伯,騎著單車從好幾公里外的果菜批發市場回來,再滿身大汗地把菜籃車拖上公寓的頂樓。鄰居忍不住關心老人,為何不在附近的市場採買?王伯伯無奈地說,「沒辦法,什麼都漲,到批發市場多少可以省一點啊。」

王伯伯不是特例,很多退休族都已深刻感受到物價齊漲的壓力,這個壓力又稱為通膨壓力。政府每個月都會發布「消費者物價指數(CPI)年增率」, CPI 是計算通貨膨脹的依據,代表一般家庭購買消費性商品及服務價格變動的平均情況,這個指標被用來監控通膨壓力,因此又稱為「通膨率」。

錢雜誌 APP 上線啦!

 

通膨不只是狼來了,壓力鍋隨時引爆

通膨率有兩種,一種是「政府版」,一種是「庶民版」。2022 年 5 月政府版的通膨率是 3.39%,但庶民感受到的通膨率至少飆上兩位數了。為何差距會如此懸殊呢?因為主計處是按家庭消費結構的權重統計通膨率。譬如今(2022)年以來食物類價格至少上漲 1 成,但是食物類權重只占整體不到 25%,如果其他項目的漲幅有限,統計出來的通膨率,就會讓人有「粉飾太平」的感覺了。退休前面臨的通膨,可以靠多賺錢因應;退休後面臨的通膨,就只能靠縮衣節食了,通膨的嚴苛挑戰,是在退休後開始。

因此負責任的理財專家都會提醒:「通膨,是退休族的大敵。」

相信有不少人會質疑:全球長期處於低通膨的環境,「久違的通膨,真的來了嗎?」。學術上對於通膨的定義是:「物價連續性地以明顯幅度上漲。」從通膨率的歷史資料可以發現,從民國 80 年代後半至今,台灣年度通膨率大多在 1% 上下,很少出現「連續性地明顯上漲」。

但是今年通膨年增率已經連續 3 個月越過警戒線 3%,而且尚未反應真實的通膨壓力。當政府宣布取消天然氣、桶裝瓦斯、電費的凍漲政策,以及進口大宗物資的減稅優惠時,台灣的通膨壓力鍋蓋就會正式揭開。要特別提醒的是,帶動這一波通膨增溫的主要成因,有相當部分是全球性、結構性的,通膨不只是回來了,甚至要有長期「與通膨共存」的心理準備。就像是新冠病毒正在測試人類的免疫力,上班族也應該把這次的全球性通膨,看成是未來的退休壓力測試。訪談我們已經退休的長輩,他們最擔心哪些商品或勞務上漲?哪些開銷是省不了的?然後重新檢視自己的退休規劃,看看有哪些需要預做調整。

 

做好 6 項調整,持續穩健存退休金

以下是給所有正在努力存退休金者的 6 個退休規劃調整建議。

1. 調高預估通膨率

通膨常被形容為「薪水小偷」、「怪獸」,因為它會侵蝕鈔票的購買力。假設毎年的通膨年增率是 3%,20 年後,鈔票的購買力只剩下 20 年前的一半。漲上來的大部分物價,通常會像「變了心的女友」,再也回不去了。很多網站提供的退休金試算,都會要求勾選「通膨率」。如果過去只勾選 1%~2%,建議重新試算時,改為勾選 2%~3%,得到的新版退休金提撥建議,才會比較貼近真實。

2. 保守預估投資報酬率

當通膨是長期存在的現象時,資本市場會降低整體本益比的預期。如果之前退休規劃時預設的投資報酬率較為樂觀,建議轉為保守預估。

3. 持續長期投資金融資產

自今年初高點以來,台股跌幅已有 16%,美股那斯達克指數、費城半導體指數跌幅甚至超過 3 成,不少基金淨值也大幅縮水,有的投資人心死退場,有的投資人想轉到保本型資產。但是回溯長期以來,優質的金融資產投資報酬率還是遠勝過通膨率。如果通膨長期持續,能夠因通膨受惠、或是有轉嫁通膨能力的產業與個股,應是投資首選。

譬如油價大漲時的強漲基金有天然資源基金、能源基金、天然資源出口為主國家基金、不動產基金等。但是與其自己去篩選強勢基金,不如篩選優秀的投資團隊或基金經理人,並且優先選擇投資範圍最廣的全球型基金,由他們來帶領對抗全球性通膨。

4. 用定存因應升息循環

我國屬於小型開放經濟體,貨幣政策受到國際市場的高度影響,美國聯準會已經在今年 3 月開始升息循環,我國央行也同步跟進。觀察 2001 年以來,以台灣銀行的定儲利率為例,雖然升息幅度通常小於降息幅度,但是每次的升降息循環期間,平均持續約 48 個月,仍然值得預做因應規劃。

在投資工具中,定存抗通膨的效果最差,譬如今年 4 月固定計息的 1 年期定儲利率為 1.07%,低於同期的通膨率 3.38%,也就是所謂的「負實質利率」。但是在家庭資產中仍然要有一塊「壓艙石」,作為既可保本、又能隨時變現的緊急預備金,因此,定存仍有其必要性。如果這一波升息循環期較長的話,選擇 1 年期、機動計息定存,到期轉存時仍然可以適用較高的利率計息;反之,則應優先選擇 2 或 3 年期、固定計息定存,將利率鎖在較高的水準。

5. 提早償還房貸本金

台灣房市可以概分成幾個階段:「低房價、高利率」、「高房價、低利率」,接下來可能將進入「高房價、高利率」,對於正在扛房貸的屋主,挑戰將更加嚴峻。房貸利息計算有 3 要件:本金、利率、期數。當利率逐步上調時,房貸戶自然會想選擇拉長償還期數,降低每期還款壓力。但是乍看每月還款壓力最輕的方式,真相卻是利息總負擔最重。建議每幾個月就將結餘湊成一筆資金,拿去提前償還本金。越早卸下房貸壓力,才能越早增加退休金的提撥。

6. 確認是否買對保單

阿嬤拿出 3、40 年前買的還本險保單,當年縮衣節食才能繳付保費,原本想靠著這張保單頤養天年,但是現在領回的微薄還本金,根本無法應付目前的物價水準。保險,就像疫情剛起時搶不到的口罩,總是感覺買不夠。在通膨明顯增溫的未來,這種恐慌感只會有增無減。再加上市場利率上揚,原本就一直熱賣的「利變型保單」,由於宣告利率會跟著市場利率上調,保戶的增值回饋金增加,可以預見業者會順勢積極招攬,保戶更會因為眼前短暫的利益而搶買。

但要提醒的是,保險的本質是「保障」,通膨年代更要懂得用最小預算買到最多保障。與其擔心保單買不夠,應該要先釐清保單是否有買對,兩個原則可以協助確認買對保險:

  • 原則 1:是否有保障到「明天就可能發生的風險」。譬如扛負家計者要優先保障「早逝」、「重殘」,至於「重病」與「老年」風險,可以等行有餘力再去考慮;但是單身無家累者,早逝風險則非當務之急。
  • 原則 2:是否有保障到「扛不起的風險」。譬如開車族將其他用路人撞成植物人,即使有買強制險,但是保額有限,根本應付不了鉅額的賠償,加買「第三人責任險」就有其必要。

富足退休,可說是一生最重要的理財目標,但也是實現難度最高的目標,主要原因之一就是通膨。只有「超前部署」,做好與通膨同行的各項準備,晚年才不用擔心像王伯伯一樣,為了對抗通膨,而冒險騎車跑遠路了。

 

後疫情世界 退休族求生艱難,3 做法 強化生存力

對於退休者或即將退休者來說,後疫情的世界已經變成了一個生存艱難的地方。因為俄羅斯入侵烏克蘭、疫情持續等帶來經濟的高度不確定性,造成通貨膨脹與利率上升,金融市場大修正且波動越來越高,退休者所依賴維生的投資組合資產價值無法穩定成長,甚至縮水,平日的基本生活花費卻反而因通膨而增加。

因應環境情勢,靈活提款 安排資產

面對日益艱難的大環境與投資不確定性增加等風險,已退休或將退休的人該如何看待與管理?該重新校準哪些策略?綜合專家們的意見,建議從 3 個面向來評估。

面向 1:採用靈活提款率。僅靠退休金的投資組合收益來支應生活所需,已經沒有額外的收入來挹注時,金融市場處於多頭或空頭的循環與順序會影響整體投資組合的體質,以今年邁入升息週期,主要金融市場持續大修正來看,多數退休者的投資組合體質,健康程度肯定下降。

此時,採用靈活提款率,是值得考慮的做法。根據專家研究結果,只要退休者採用 4% 的提款率,並針對通膨進行調整,即使是在 1970 年代的高通膨、2000 年網路泡沫破滅以及 2008 年金融危機等不佳時間點退休者,通常都能過得下去。

另外,對於很多人利用網路上提供的各項退休金試算工具來確認退休金資產組合的運用,避免發生退休生活費不足的情況,專家建議應該要搭配實際生活環境來靈活調整,如此才能真正靠退休金資產組合來過退休生活。靈活的方式包括減少生活支出,或是在目前升息週期下,評估債券價格下跌但票面利率增加的情況,掌握住以較便宜價格買進債券資產,並拿到更高債息的契機。

降低負債、減輕擔憂,以高變現性資產支應所需

面相 2:減少債務。通常,金融市場呈多頭走勢時,人們傾向於承擔比原先可承擔風險更大的風險,而在市場呈空頭走勢時,則多傾向降低或避開風險。其中,減少債務是降低風險的有效方法之一。在升息週期開端就先減少債務,是基於固定成本(負債)越高,越不能接受投資報酬率變動(金融市場波動大)的道理,當人們因為大環境艱難而感到害怕或焦慮時,較輕的負債壓力,可以有效降低內心的不安。當然,不是每個人都有能力零負債退休,但是屆臨退休時先降低負債比例卻是一定要的,目前正值利率上升週期的開端,建議退休者重新評估自己的債務負擔能力,想辦法降低負債。而若退休者在持有更多安全資產和償還負債之間無法做決定,兩者都做一點是折衷的辦法。

面向 3:下行風險保護重於投資獲利。面對波濤洶湧的金融市場時,建議退休者重新估算近 1~2 年要從退休金組合中提取生活費用的金額,並將所需金額以變現性高的資產配置在投資組合中,如此可避免在不合時宜的時候出售長期投資的資產。

專家提醒,波動性是投資者必須忍受的,管理金融市場持續修正對個人生活所需金額的影響也是必要的。退休者應該要檢查個人的現金流動性和接近流動性的資產(例如定存)情況,來了解有多少緩衝,以及可以維持多長時間的低迷。另外,希望提高靈活性或避免在大震盪市場中賣出的退休者,可以再額外思考2個可能選項:一是找到一個可以取代由個人投資組合收益來支應生活的工作;另一個是縮減生活所需開支。

 

2021 年以來全球通膨增溫原因

  • 政治效應:中美對抗,全球生產供應鏈重組,生產成本增加。
  • 疫情效應:各國實施貨幣寬鬆與財政寬鬆;中國嚴格封控,貨物塞港、物流遲滯。
  • 環保效應:全球開徵碳稅,製造成本上升。
  • 戰爭效應:俄烏戰爭刺激,石油、天然氣、煤價大漲;產糧國採取糧食保護主義。
  • 人口效應:人口老化+少子化,勞動力短缺,人力成本上升。

 

更多精彩內容,請鎖定2022年7月號《Money錢》

 ( 圖:shutterstock,僅為示意/本文內容純屬參考,並非投資建議,投資前請謹慎為上 )

理財工具推薦

    • 4500萬專屬加開獎金等你拿

    悠遊卡/一卡通/iCash歸戶自動同步

    • 比官方更官方,最清爽AP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