資本主義的精髓就是「資本」,愈早懂得將資金轉為資本,愈早能在資本主義時代致富。反之,不了解這個秘密的人,不斷地讓各種「錢坑」掏走資金,不僅無法致富,還要被迫晚10年退休。




張媽媽的投資初體驗,是因為家有考生而開始的。她有2個小孩,老大升上國三,離第1次基測日期不到8個月,為了避免兒子分心,全家進入「備戰狀態」,張媽媽暫時停掉有線電視與周末必租的數片DVD,原本每周全家出遊與外食頻率也大幅下降。

她發現這樣實行後,每月至少可以多結餘5000元,既然這是「多」出來的錢,就決定開始定期定額買基金,有獲利就當做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賠錢也不會太心疼。因為過去沒有投資經驗,當時她並不十分清楚金融海嘯已經造成全球恐慌,只聽銀行理專的建議選了1檔全球新興組合基金。1年半過去,兒子如願考上離家不遠的公立高中,張媽媽的定期定額報酬率也有3成多。


巴菲特與李嘉誠
都了解資金變資本的力量


張媽媽知道她的獲利,「矇」中的成分居多,但是她神情認真的說,「我開始仔細檢討每月開銷,只要能將結餘的資金轉去投資,就有參與全球成長的機會。」雖然解除了暫停娛樂的備戰狀態,但是她也開始另一場家計作戰計畫。

張媽媽是到了50歲才發現到「資金」變成「資本」的力量。財富在全球穩居前3名的華倫.巴菲特則是10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層體認。當年他坐在好友家門前的台階上,鄭重宣布在25年後會成為百萬富翁。因為他發現︰愈早開始存愈多錢,這些錢財有愈多時間以利滾利。別人眼中不足為道的1塊錢,在他眼中的價值卻是未來的10塊錢、100塊錢,因此他不輕易花錢,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隨手花掉的不只是錢、而是資本」。

亞洲前首富李嘉誠也深諳這項真理,即使已經很富有,李嘉誠還曾經蹲到水溝邊要撿拾一枚從口袋掉出去的銅板,在一般人眼中那只是一枚銅板,但是在首富眼中,那是千萬資本的一部分,如果不在乎流失出去的小錢,就根本沒機會攢到資本去累積未來的財富。

少年巴菲特累積資本的主要管道是靠送報與資源回收,一般上班族主要是靠每月結餘。但是在現階段減薪環境下,想要每月有結餘,已經相當艱難,更糟的是,日常生活中還不斷新增各種「錢坑」,吃掉有限的所得。專家對於錢坑的定義是︰必須不斷掏錢投入、效益卻完全不成正比的開銷項目。




房子、車子、孩子
多掏走日本家庭3千萬日圓財富


1980年代好萊塢曾推出一部諷刺喜劇《錢坑》(The Money Pit),劇情是描述一對夫妻原本想找一棟價廉物美的房子,一位老人卻以不可思議的低價賣給他們一棟豪華大宅,小夫妻原以為賺到了,想不到搬進去後,屋內的設備與結構接連出狀況,他們不斷掏錢去維修,但是這幢房子就像是個錢坑,永無止境的掏空他們的荷包。

電影情境雖然荒誕誇張,但是回頭省視自己的生活,確實也存在著各種錢坑。譬如追逐流行的時尚錢坑、手機錢坑;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錢坑;長期養成而難戒的菸癮、酒癮、檳榔癮、咖啡癮、茶癮等;期望成龍成鳳而過度投資的子女錢坑;滿足消費無度、好慕虛榮的親友或伴侶;想一夕翻身而每期必簽的樂透錢坑;甚至是輕忽法律代價、幫人做保而被迫上身的錢坑……

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錢坑,不一而足。有的錢坑可怕的地方是,每次掏錢時因為金額不大,沒有什麼戒心,但是日積月累就會對財富造成殺傷力。大前研一在《再啟動》一書中就曾直接點名人生3大開銷︰房子、車子、孩子,雖然必須擁有,但是以日本社會而言,這3大經費其實可以各再刪減1千萬日圓。但是若未落實精簡行動,意味3大開銷在一生中至少多掏走日本家庭3千萬日圓的財富。

就僅以台灣上班族較易上身的6大錢坑為例︰養車,手機癮(包括勤換手機和狂講手機),時尚癮,菸癮、酒癮、檳榔癮,過度投資子女,幫人做保、揹債、結交損友等等。如果錢坑沒有上身,每年都能將相關支出轉去投資,即使只是5%年報酬率,10年下來就能累積到1338萬6156元,因此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錢坑等於掏走上千萬元的財富。

每一個錢坑的形成都有「不得不」的理由,加上是日積月累之後才會形成,擺脫並不容易,張媽媽也承認,「如果不是因為小孩要大考了,根本不會想去改變一些消費習慣」。以下3個方法,提供理財大眾重新省思自己的錢坑。


方法1  擺脫錢坑 要先填補「心坑」

有不少錢坑的形成是來自於自己的消費欲望,《奢華,正在流行》一書就是針對中產階級愈來愈傾向選擇性地多花點錢,換取更好的新產品和服務,或是願意在某些方面省吃儉用,以便攢錢買高級品的現象進行研究。新商品與新服務層出不窮,克制不了的消費者,不自覺的陷進愈來愈多的新錢坑。
 

@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Money錢官網會員

 

 

  1. 首頁
  2. 基金

避開6大錢坑 提早10年退休

An awesome picture


資本主義的精髓就是「資本」,愈早懂得將資金轉為資本,愈早能在資本主義時代致富。反之,不了解這個秘密的人,不斷地讓各種「錢坑」掏走資金,不僅無法致富,還要被迫晚10年退休。




張媽媽的投資初體驗,是因為家有考生而開始的。她有2個小孩,老大升上國三,離第1次基測日期不到8個月,為了避免兒子分心,全家進入「備戰狀態」,張媽媽暫時停掉有線電視與周末必租的數片DVD,原本每周全家出遊與外食頻率也大幅下降。

她發現這樣實行後,每月至少可以多結餘5000元,既然這是「多」出來的錢,就決定開始定期定額買基金,有獲利就當做天上掉下來的禮物,賠錢也不會太心疼。因為過去沒有投資經驗,當時她並不十分清楚金融海嘯已經造成全球恐慌,只聽銀行理專的建議選了1檔全球新興組合基金。1年半過去,兒子如願考上離家不遠的公立高中,張媽媽的定期定額報酬率也有3成多。


巴菲特與李嘉誠
都了解資金變資本的力量


張媽媽知道她的獲利,「矇」中的成分居多,但是她神情認真的說,「我開始仔細檢討每月開銷,只要能將結餘的資金轉去投資,就有參與全球成長的機會。」雖然解除了暫停娛樂的備戰狀態,但是她也開始另一場家計作戰計畫。

張媽媽是到了50歲才發現到「資金」變成「資本」的力量。財富在全球穩居前3名的華倫.巴菲特則是10歲的時候就已經有了這層體認。當年他坐在好友家門前的台階上,鄭重宣布在25年後會成為百萬富翁。因為他發現︰愈早開始存愈多錢,這些錢財有愈多時間以利滾利。別人眼中不足為道的1塊錢,在他眼中的價值卻是未來的10塊錢、100塊錢,因此他不輕易花錢,很小的時候就知道:「隨手花掉的不只是錢、而是資本」。

亞洲前首富李嘉誠也深諳這項真理,即使已經很富有,李嘉誠還曾經蹲到水溝邊要撿拾一枚從口袋掉出去的銅板,在一般人眼中那只是一枚銅板,但是在首富眼中,那是千萬資本的一部分,如果不在乎流失出去的小錢,就根本沒機會攢到資本去累積未來的財富。

少年巴菲特累積資本的主要管道是靠送報與資源回收,一般上班族主要是靠每月結餘。但是在現階段減薪環境下,想要每月有結餘,已經相當艱難,更糟的是,日常生活中還不斷新增各種「錢坑」,吃掉有限的所得。專家對於錢坑的定義是︰必須不斷掏錢投入、效益卻完全不成正比的開銷項目。




房子、車子、孩子
多掏走日本家庭3千萬日圓財富


1980年代好萊塢曾推出一部諷刺喜劇《錢坑》(The Money Pit),劇情是描述一對夫妻原本想找一棟價廉物美的房子,一位老人卻以不可思議的低價賣給他們一棟豪華大宅,小夫妻原以為賺到了,想不到搬進去後,屋內的設備與結構接連出狀況,他們不斷掏錢去維修,但是這幢房子就像是個錢坑,永無止境的掏空他們的荷包。

電影情境雖然荒誕誇張,但是回頭省視自己的生活,確實也存在著各種錢坑。譬如追逐流行的時尚錢坑、手機錢坑;滿足口腹之慾的美食錢坑;長期養成而難戒的菸癮、酒癮、檳榔癮、咖啡癮、茶癮等;期望成龍成鳳而過度投資的子女錢坑;滿足消費無度、好慕虛榮的親友或伴侶;想一夕翻身而每期必簽的樂透錢坑;甚至是輕忽法律代價、幫人做保而被迫上身的錢坑……

各種有形與無形的錢坑,不一而足。有的錢坑可怕的地方是,每次掏錢時因為金額不大,沒有什麼戒心,但是日積月累就會對財富造成殺傷力。大前研一在《再啟動》一書中就曾直接點名人生3大開銷︰房子、車子、孩子,雖然必須擁有,但是以日本社會而言,這3大經費其實可以各再刪減1千萬日圓。但是若未落實精簡行動,意味3大開銷在一生中至少多掏走日本家庭3千萬日圓的財富。

就僅以台灣上班族較易上身的6大錢坑為例︰養車,手機癮(包括勤換手機和狂講手機),時尚癮,菸癮、酒癮、檳榔癮,過度投資子女,幫人做保、揹債、結交損友等等。如果錢坑沒有上身,每年都能將相關支出轉去投資,即使只是5%年報酬率,10年下來就能累積到1338萬6156元,因此若換一個角度來看,這些錢坑等於掏走上千萬元的財富。

每一個錢坑的形成都有「不得不」的理由,加上是日積月累之後才會形成,擺脫並不容易,張媽媽也承認,「如果不是因為小孩要大考了,根本不會想去改變一些消費習慣」。以下3個方法,提供理財大眾重新省思自己的錢坑。


方法1  擺脫錢坑 要先填補「心坑」

有不少錢坑的形成是來自於自己的消費欲望,《奢華,正在流行》一書就是針對中產階級愈來愈傾向選擇性地多花點錢,換取更好的新產品和服務,或是願意在某些方面省吃儉用,以便攢錢買高級品的現象進行研究。新商品與新服務層出不窮,克制不了的消費者,不自覺的陷進愈來愈多的新錢坑。
 

@閱讀完整內容請加入Money錢官網會員

 

 

理財工具推薦

  • 排行榜第一記帳神器
  • 掃發票一秒自動記帳
  • 預算管理、精細報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