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勞保破產!」「退休金大騙局!」
媒體充斥一堆驚悚標題,你該怎麼辦?
第一,不要當「鴕鳥」,以為等到自己退休就會迎刃而解;第二,不要當「憤怒鳥」,以為上街抗爭,就能討回公道。

趕快改變觀念,重練退休準備功夫,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買房子、買保險,擠出有限的資源來存基金、存年金,老來就不用害怕勞保破產,退休的主動權依然操之在己。


掌握退休主動權 老來不用上街抗爭

由一群歐吉桑、歐巴桑領銜主演的電影《金盞花大酒店》,竟然開出亮眼票房。7個英國老人雖然大多是因為漂亮的文宣圖片而被「騙」到印度,但卻各自在印度找到初戀的「同志」情人、老伴,甚至是人生的第1份工作;而他們原本在英國老家所面臨的養老難題,也像電影中一再重複的一句台詞:「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in the end.」都在這個遙遠的國度獲得滿意的結局。

勞保年金 給付變不確定

只是,當你看完電影帶著微笑走出戲院時,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老後,也能像電影情節一樣,「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in the end.」。

台灣上班族原本有兩份退休金可以期待——「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前者是由勞工及雇主每個月繳納的勞保費提撥,後者是雇主按月提撥(勞工亦可自行提撥)。

很多上班族會認為,勞保是社會保險,是「確定給付制」,應該最穩當,沒想到勞委會卻預告,如果國庫不逐年撥補勞保基金的債務缺口,民國120年勞保基金將面臨破產。

勞保局統計,截至7月底,已經在領取勞保老年年金的退休族有24萬多人。主計處去年進行的調查,45∼64歲中高齡族群的養老規畫,打算把「勞保老年年金」當作主要退休金來源的比例也接近3成。

如果19年後勞保真的破產,靠勞保年金養老的退休族將首當其衝,而現在持續繳保費的上班族,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去年剛進職場的電子工程師Alex聽到這個消息後,只能自我安慰:「反正到時一定會有人出來抗爭,現在擔心也沒用。」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嚴肅地說︰「很多事情不是抗爭就能解決的。」擁有公教人員退休保障的王儷玲,在深入研究台灣公辦的退休制度之後,也知道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一個不確定性太高的制度上,必須提早靠自己補足退休金的缺口。

勞工退休金 薪水降、提撥變少

王儷玲的憂慮,來自台灣的人口快速老化。她指出,台灣的退休制度是在人口結構呈現「正金字塔」時擬定,亦即年輕人比老人多,所以政府端出的「牛肉」可以給很多,但是未來將變成「倒金字塔」,老人比年輕人多,到時消耗保費的人會比繳保費的人多,政府當初承諾的「牛肉」也將會一塊塊被收回。

「退休制度再不大幅改革,即使全民上街抗爭,也無法扭轉社會保險破產的命運!」王儷玲肯定的表示。

勞保老年年金難以期待,那麼屬於個人專戶的「勞工退休金」呢?勞工退休金分為舊制與新制,兩者的差異在於請領條件及給付標準不同,最近進行激烈抗爭的華隆頭份廠罷工案,老員工除了爭取欠薪資遣費,還有按「勞退舊制」計算的退休金。勞工退休金「舊制」最大的風險,就是雇主擺爛時,抗爭未必拿得到,但是「新制」就能高枕無憂嗎?由於大環境不佳,薪水不再跟年資成正比,簡單講,新制雖然是專戶,不會被掏空、不會倒,但是提撥金額卻有可能越老越縮水。

政府的退休制度不可靠,上班族只能自力救濟,靠自己多存一份退休金。但是根據主計處調查,2011年台灣25∼39歲的平均年所得呈現倒退,其中又以30∼34歲的壯年族最慘,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在這種窘境下,想多籌一份退休俸,很多人會想︰「生吃都不夠了,哪還可以曬乾?」

就是因為餘錢太少,專家建議,傳統的退休觀念要「砍掉重練」,只要確實改變5個觀念,老來不用上街抗爭,一樣有好日子可以過。

退休準備從「中年以後」改成「現在開始」

很多調查結果都顯示,年輕人最想提早退休,但卻不提早規畫;中年人想要繼續工作,但是最容易被迫提前退休,因此不能等到中年才做退休準備,應該從領第1份薪水就開始,或是當下就開始。

投資經典書《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曾說:「為退休而儲蓄,永不嫌早,因為越早開始,才能越早讓時間為你工作。」墨基爾身兼證券分析師與經濟學者,兼具實務與理論基礎,數十年來反覆揣摩資本市場的脈動,體悟到的心得是︰ 「退休儲蓄最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時機」。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多年來選擇的退休儲蓄工具是台灣50(0050) ETF,就是採取「不管時機、只管時間」的策略,早點存、持續存、穩穩存。

墨基爾與周行一都強調「要讓時間為你工作」,就是要年輕人善用複利威力。但是目前要找到穩定複利的標的越來越難,因此「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也慎重提醒:「當金融資產報酬率很難再明顯高於實質經濟成長率時,你必須為存錢工作更久,或是忍受既有的財產與福利遭到削減,或是兩者兼具。」

也就是說,如果找得到穩定的獲利工具,還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操作,才能讓這項工具產生複利威力;如果找不到穩定的獲利工具,那你就更要提早開始存錢,否則就會如葛洛斯預言的,七老八十還要為錢工作。

資金提撥比例由「倒金字塔」改成「正金字塔」

退休準備越早開始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退休金的提撥要改成「越年輕時存越多」。一般來說,年輕上班族由於所得有限,並且認為離退休還早,即使有提撥退休金,通常金額也不高,之後隨著年齡增長才逐漸增加提撥,提撥行為就像是「倒金字塔」。但是,花旗投顧研究副總經理王進彰建議,應該儘量改成「正金字塔」,趁年輕多存一點。

年輕多存一點,除了可以讓較多的資金享受時間複利,同時年輕時家計負擔較輕,也較有餘力拼命存退休專款。還有一個現實的考量是,中年後可能被凍薪、減薪,到時想多提撥退休金,也已經錯過黃金期。

收入從「先花再存」改成「先存再花」

Sophia 跟同事們聚餐,大家都哀嘆自己就是所謂的「青貧族」、「薪酸族」,但是當有同事開始大聊長灘島度假的美好回憶時, Sophia 忍不住盤算剩餘的年假,也想為自己安排一個島嶼假期。

財政部有一個預扣所得稅的機制,譬如每月薪資所得在68,501∼69,000元之間的上班族,公司會先代扣2,010元的稅額,上繳國稅局,薪資越高、預扣稅額也跟著調高。

因為政府很了解人性, 等到第2年再一次徵收一大筆稅金,風險遠高於每月薪水入袋前先預扣一小筆。大多數上班族是「先花再存」, 政府則是強制上班族要每月「先扣再花」,免得第2年擠不出錢上繳國庫了。

政府懂得用制度來確保隔年的綜所稅來源,「青貧族」、「薪酸族」也要用制度來確保幾十年後的退休金有著落,例如申請薪資帳戶自動扣款,不管薪水有多微薄,對自己狠一點,在薪水還沒到手前,就自動轉進退休專戶,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有一句名言:「看不到的錢,當然也就花不到了。」

投資從「承受風險」改成「控制風險」

年輕就是本錢,應該多追求高風險資產,才有機會賺到高報酬。但是王進彰提醒,年輕時投資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複利效果擴到最大,「但前提是,本金不能受傷!」

根據施羅德投顧統計,2000∼2011年投資全球股票與台灣股市,年化報酬率只有0.74%、1.23%,甚至低於1年期定存利率。這麼長的投資期,報酬率為何這麼低呢?施羅德全球多元資產團隊產品主管施嘉惕(Justin Simler)分析,這是因為在這11年間,經歷了網路泡沫化與全球金融海嘯,而兩次黑天鵝事件都讓資產慘賠4成以上。即使2003∼2007年與2009∼2011年的市場都是正報酬,總獲利仍然被兩次的大虧損給抵消了。

因此王進彰認為,控制風險比承受風險更重要,要確定資產價格夠便宜再出手。或是如施羅德的建議,用風險配置原則來分散各類資產。

工作技能從「一把刷子」改成「兩把刷子」

周行一曾打趣的表示︰ 「最好的退休計畫,就是不要退休。」因為不要退休,也就不需要預籌退休金了。問題是,有相當比例的工作,因為體力因素,都有年齡限制,例如職業駕駛、外科醫生等。

長壽年代想要一直保有工作收入,就要先盤點自己目前的專業有沒有年齡限制?否則就要提早準備第2把不受年齡限制的「刷子」。美國大都會人壽超級業務員梅第.法克沙戴(Mehdi Fakharzadeh),高齡90歲仍然樂在工作,每周工作7天,年收入至少上億台幣。

他原本是收帳員,如果當年沒有轉進業務員的跑道,頂多拼到60歲,就會被公司要求退休。因為大多數客戶可以接受90歲還親自送保單的爺爺級業務員,卻很難接受一位拄著柺杖的銀髮收帳員。

今年已經高齡83歲的股神華倫. 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是堅守工作崗位的典範。巴菲特如果正式宣布退休,他所主導的波克夏公司股價勢必大震盪,因為他的投資智慧,是隨著年齡與時俱進,華隆員工抗爭,不只是爭討欠薪,更重要的是退休金。過度倚賴勞保退休金,當勞保破產時,就只能上街抗爭。因此,「投資」也是一種可以突破年齡天花板的專業技能。

當你決定進行5大改變,開始存退休專款、存可以用到老的專業技能,退休準備其實也只完成了一半。因為你必須了解:如何用有限預算,透過保險工具,上半生幫家人買保障、下半生幫自己領年金?如何用有限預算,買到一間可以兼顧滿巢期需求的房子,又不影響退休計畫?以及如何年輕就開始利用投資工具,穩定賺到更多的退休資產?後續篇章有完整建議。

王儷伶:現在月存5千元
補退休金缺口很easy


媒體曾經好奇的問過我,我有公教退休保障,又具備投資知識,為何仍然如此重視退休規畫?我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時間複利」,一個是「人口結構」。

我是大學畢業出國,拿到博士後返國從事教職,跟一般大學畢業就進入職場的上班族相較,我的起步與退休規畫都較晚。我認為,最好是25歲進入職場就開始做退休儲蓄,靠著「時間複利」的效果,才可能用最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

用簡單的比喻就可知道,假設有甲、乙兩個上班族,甲在25歲就開始提撥5千元存退休金,乙等到40歲才開始提撥同樣金額,兩人都投資年平均報酬6% 工具,到55歲時甲已經存到約500萬元,乙只存到約145萬元,關鍵就在於甲起步早,可以發揮複利效果的時間是乙的1倍,結果退休金比乙多了快2.5倍。

低利率加上人口結構改變,政府很難讓勞保等社會保險免於財務危機。即使是鐵飯碗的公教人員,未來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也勢必下降,上過我課的學生,都知道掛在牆上的「牛肉」不可靠。

因為前面兩大原因,我相當嚴肅的面對我的退休準備,我建議要分成兩個部分:保障與投資。保障部分,除了一般人會買的意外險、定期壽險、醫療險外,最慢中年開始,一定要重視年金與老人醫療保障;投資部分,應該隨著人生周期配置股債比例,年輕時股多於債,年長時債多於股,用多元資產方式分散風險。

我常跟學生講,畢業開始工作後就應該強迫自己月存5,000∼8,000元,選擇長期報酬穩定的投資工具,到退休時就能輕鬆籌到500∼800萬元,就算到時勞保老年年金大縮水,也不用煩惱到要上街遊行抗議。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10月號第61期

  1. 首頁
  2. 生活理財家

政府不敢說出口的事:你要多存一份退休金

An awesome picture


「勞保破產!」「退休金大騙局!」
媒體充斥一堆驚悚標題,你該怎麼辦?
第一,不要當「鴕鳥」,以為等到自己退休就會迎刃而解;第二,不要當「憤怒鳥」,以為上街抗爭,就能討回公道。

趕快改變觀念,重練退休準備功夫,用更有效率的方式買房子、買保險,擠出有限的資源來存基金、存年金,老來就不用害怕勞保破產,退休的主動權依然操之在己。


掌握退休主動權 老來不用上街抗爭

由一群歐吉桑、歐巴桑領銜主演的電影《金盞花大酒店》,竟然開出亮眼票房。7個英國老人雖然大多是因為漂亮的文宣圖片而被「騙」到印度,但卻各自在印度找到初戀的「同志」情人、老伴,甚至是人生的第1份工作;而他們原本在英國老家所面臨的養老難題,也像電影中一再重複的一句台詞:「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in the end.」都在這個遙遠的國度獲得滿意的結局。

勞保年金 給付變不確定

只是,當你看完電影帶著微笑走出戲院時,可千萬不要以為自己的老後,也能像電影情節一樣,「Everything will be alright in the end.」。

台灣上班族原本有兩份退休金可以期待——「勞保老年給付」與「勞工退休金」,前者是由勞工及雇主每個月繳納的勞保費提撥,後者是雇主按月提撥(勞工亦可自行提撥)。

很多上班族會認為,勞保是社會保險,是「確定給付制」,應該最穩當,沒想到勞委會卻預告,如果國庫不逐年撥補勞保基金的債務缺口,民國120年勞保基金將面臨破產。

勞保局統計,截至7月底,已經在領取勞保老年年金的退休族有24萬多人。主計處去年進行的調查,45∼64歲中高齡族群的養老規畫,打算把「勞保老年年金」當作主要退休金來源的比例也接近3成。

如果19年後勞保真的破產,靠勞保年金養老的退休族將首當其衝,而現在持續繳保費的上班族,也是「竹籃子打水一場空」。去年剛進職場的電子工程師Alex聽到這個消息後,只能自我安慰:「反正到時一定會有人出來抗爭,現在擔心也沒用。」

政大商學院副院長王儷玲嚴肅地說︰「很多事情不是抗爭就能解決的。」擁有公教人員退休保障的王儷玲,在深入研究台灣公辦的退休制度之後,也知道不能把希望完全放在一個不確定性太高的制度上,必須提早靠自己補足退休金的缺口。

勞工退休金 薪水降、提撥變少

王儷玲的憂慮,來自台灣的人口快速老化。她指出,台灣的退休制度是在人口結構呈現「正金字塔」時擬定,亦即年輕人比老人多,所以政府端出的「牛肉」可以給很多,但是未來將變成「倒金字塔」,老人比年輕人多,到時消耗保費的人會比繳保費的人多,政府當初承諾的「牛肉」也將會一塊塊被收回。

「退休制度再不大幅改革,即使全民上街抗爭,也無法扭轉社會保險破產的命運!」王儷玲肯定的表示。

勞保老年年金難以期待,那麼屬於個人專戶的「勞工退休金」呢?勞工退休金分為舊制與新制,兩者的差異在於請領條件及給付標準不同,最近進行激烈抗爭的華隆頭份廠罷工案,老員工除了爭取欠薪資遣費,還有按「勞退舊制」計算的退休金。勞工退休金「舊制」最大的風險,就是雇主擺爛時,抗爭未必拿得到,但是「新制」就能高枕無憂嗎?由於大環境不佳,薪水不再跟年資成正比,簡單講,新制雖然是專戶,不會被掏空、不會倒,但是提撥金額卻有可能越老越縮水。

政府的退休制度不可靠,上班族只能自力救濟,靠自己多存一份退休金。但是根據主計處調查,2011年台灣25∼39歲的平均年所得呈現倒退,其中又以30∼34歲的壯年族最慘,創下近17年來的新低。在這種窘境下,想多籌一份退休俸,很多人會想︰「生吃都不夠了,哪還可以曬乾?」

就是因為餘錢太少,專家建議,傳統的退休觀念要「砍掉重練」,只要確實改變5個觀念,老來不用上街抗爭,一樣有好日子可以過。

退休準備從「中年以後」改成「現在開始」

很多調查結果都顯示,年輕人最想提早退休,但卻不提早規畫;中年人想要繼續工作,但是最容易被迫提前退休,因此不能等到中年才做退休準備,應該從領第1份薪水就開始,或是當下就開始。

投資經典書《漫步華爾街》作者墨基爾曾說:「為退休而儲蓄,永不嫌早,因為越早開始,才能越早讓時間為你工作。」墨基爾身兼證券分析師與經濟學者,兼具實務與理論基礎,數十年來反覆揣摩資本市場的脈動,體悟到的心得是︰ 「退休儲蓄最重要的是時間,而不是時機」。

政大財務管理系教授周行一多年來選擇的退休儲蓄工具是台灣50(0050) ETF,就是採取「不管時機、只管時間」的策略,早點存、持續存、穩穩存。

墨基爾與周行一都強調「要讓時間為你工作」,就是要年輕人善用複利威力。但是目前要找到穩定複利的標的越來越難,因此「債券天王」比爾.葛洛斯(Bill Gross)也慎重提醒:「當金融資產報酬率很難再明顯高於實質經濟成長率時,你必須為存錢工作更久,或是忍受既有的財產與福利遭到削減,或是兩者兼具。」

也就是說,如果找得到穩定的獲利工具,還必須從年輕時就開始操作,才能讓這項工具產生複利威力;如果找不到穩定的獲利工具,那你就更要提早開始存錢,否則就會如葛洛斯預言的,七老八十還要為錢工作。

資金提撥比例由「倒金字塔」改成「正金字塔」

退休準備越早開始還不夠,更重要的是,退休金的提撥要改成「越年輕時存越多」。一般來說,年輕上班族由於所得有限,並且認為離退休還早,即使有提撥退休金,通常金額也不高,之後隨著年齡增長才逐漸增加提撥,提撥行為就像是「倒金字塔」。但是,花旗投顧研究副總經理王進彰建議,應該儘量改成「正金字塔」,趁年輕多存一點。

年輕多存一點,除了可以讓較多的資金享受時間複利,同時年輕時家計負擔較輕,也較有餘力拼命存退休專款。還有一個現實的考量是,中年後可能被凍薪、減薪,到時想多提撥退休金,也已經錯過黃金期。

收入從「先花再存」改成「先存再花」

Sophia 跟同事們聚餐,大家都哀嘆自己就是所謂的「青貧族」、「薪酸族」,但是當有同事開始大聊長灘島度假的美好回憶時, Sophia 忍不住盤算剩餘的年假,也想為自己安排一個島嶼假期。

財政部有一個預扣所得稅的機制,譬如每月薪資所得在68,501∼69,000元之間的上班族,公司會先代扣2,010元的稅額,上繳國稅局,薪資越高、預扣稅額也跟著調高。

因為政府很了解人性, 等到第2年再一次徵收一大筆稅金,風險遠高於每月薪水入袋前先預扣一小筆。大多數上班族是「先花再存」, 政府則是強制上班族要每月「先扣再花」,免得第2年擠不出錢上繳國庫了。

政府懂得用制度來確保隔年的綜所稅來源,「青貧族」、「薪酸族」也要用制度來確保幾十年後的退休金有著落,例如申請薪資帳戶自動扣款,不管薪水有多微薄,對自己狠一點,在薪水還沒到手前,就自動轉進退休專戶,美國理財大師大衛.巴哈(David Bach)有一句名言:「看不到的錢,當然也就花不到了。」

投資從「承受風險」改成「控制風險」

年輕就是本錢,應該多追求高風險資產,才有機會賺到高報酬。但是王進彰提醒,年輕時投資的最大好處是可以讓複利效果擴到最大,「但前提是,本金不能受傷!」

根據施羅德投顧統計,2000∼2011年投資全球股票與台灣股市,年化報酬率只有0.74%、1.23%,甚至低於1年期定存利率。這麼長的投資期,報酬率為何這麼低呢?施羅德全球多元資產團隊產品主管施嘉惕(Justin Simler)分析,這是因為在這11年間,經歷了網路泡沫化與全球金融海嘯,而兩次黑天鵝事件都讓資產慘賠4成以上。即使2003∼2007年與2009∼2011年的市場都是正報酬,總獲利仍然被兩次的大虧損給抵消了。

因此王進彰認為,控制風險比承受風險更重要,要確定資產價格夠便宜再出手。或是如施羅德的建議,用風險配置原則來分散各類資產。

工作技能從「一把刷子」改成「兩把刷子」

周行一曾打趣的表示︰ 「最好的退休計畫,就是不要退休。」因為不要退休,也就不需要預籌退休金了。問題是,有相當比例的工作,因為體力因素,都有年齡限制,例如職業駕駛、外科醫生等。

長壽年代想要一直保有工作收入,就要先盤點自己目前的專業有沒有年齡限制?否則就要提早準備第2把不受年齡限制的「刷子」。美國大都會人壽超級業務員梅第.法克沙戴(Mehdi Fakharzadeh),高齡90歲仍然樂在工作,每周工作7天,年收入至少上億台幣。

他原本是收帳員,如果當年沒有轉進業務員的跑道,頂多拼到60歲,就會被公司要求退休。因為大多數客戶可以接受90歲還親自送保單的爺爺級業務員,卻很難接受一位拄著柺杖的銀髮收帳員。

今年已經高齡83歲的股神華倫. 巴菲特(Warren Buffett),也是堅守工作崗位的典範。巴菲特如果正式宣布退休,他所主導的波克夏公司股價勢必大震盪,因為他的投資智慧,是隨著年齡與時俱進,華隆員工抗爭,不只是爭討欠薪,更重要的是退休金。過度倚賴勞保退休金,當勞保破產時,就只能上街抗爭。因此,「投資」也是一種可以突破年齡天花板的專業技能。

當你決定進行5大改變,開始存退休專款、存可以用到老的專業技能,退休準備其實也只完成了一半。因為你必須了解:如何用有限預算,透過保險工具,上半生幫家人買保障、下半生幫自己領年金?如何用有限預算,買到一間可以兼顧滿巢期需求的房子,又不影響退休計畫?以及如何年輕就開始利用投資工具,穩定賺到更多的退休資產?後續篇章有完整建議。

王儷伶:現在月存5千元
補退休金缺口很easy


媒體曾經好奇的問過我,我有公教退休保障,又具備投資知識,為何仍然如此重視退休規畫?我的答案有兩個:一個是「時間複利」,一個是「人口結構」。

我是大學畢業出國,拿到博士後返國從事教職,跟一般大學畢業就進入職場的上班族相較,我的起步與退休規畫都較晚。我認為,最好是25歲進入職場就開始做退休儲蓄,靠著「時間複利」的效果,才可能用最少的成本準備退休金。

用簡單的比喻就可知道,假設有甲、乙兩個上班族,甲在25歲就開始提撥5千元存退休金,乙等到40歲才開始提撥同樣金額,兩人都投資年平均報酬6% 工具,到55歲時甲已經存到約500萬元,乙只存到約145萬元,關鍵就在於甲起步早,可以發揮複利效果的時間是乙的1倍,結果退休金比乙多了快2.5倍。

低利率加上人口結構改變,政府很難讓勞保等社會保險免於財務危機。即使是鐵飯碗的公教人員,未來退休金的所得替代率也勢必下降,上過我課的學生,都知道掛在牆上的「牛肉」不可靠。

因為前面兩大原因,我相當嚴肅的面對我的退休準備,我建議要分成兩個部分:保障與投資。保障部分,除了一般人會買的意外險、定期壽險、醫療險外,最慢中年開始,一定要重視年金與老人醫療保障;投資部分,應該隨著人生周期配置股債比例,年輕時股多於債,年長時債多於股,用多元資產方式分散風險。

我常跟學生講,畢業開始工作後就應該強迫自己月存5,000∼8,000元,選擇長期報酬穩定的投資工具,到退休時就能輕鬆籌到500∼800萬元,就算到時勞保老年年金大縮水,也不用煩惱到要上街遊行抗議。

◎ 更多精采內容請看Money錢2012年10月號第61期

理財工具推薦

    • 4500萬專屬加開獎金等你拿

    悠遊卡/一卡通/iCash歸戶自動同步

    • 比官方更官方,最清爽APP